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禁毒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禁毒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母亲如此伟大,为何“毒”里有个“母”字?
继“爱字无心”之后,“母亲有毒”——又引发了众多讨论。愛,在字体简化中,把中间的“心”字去掉,它作为简体汉字推行30余年来,近年来有人发现了繁体字之美,因此不断发出“爱字无心”的调侃。
不过,母亲有“毒”并非简体字之过错。现在,让我们先来看看“母”字是怎么出现的。
1、“母”字的起源和异变
“母”字是一个象形字,表示了一位母亲以跪坐的体态,在一块席布上敞开胸膛,为自己的婴儿哺乳的情景。特别提醒注意的是,“母”字中的两点,是象形表意的体现。
“母”字经过漫长的历史几经演变,尤其是随着汉字书法艺术的发展,字形出现一个变化,就是其中的两点,有时候会被书法家写成连笔,变成了一捺。
因此,两个点的“母”字和一撇的“母”字,从历史上就存在了。
本来不想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看了所有答主的文章,觉得有必要说几句不同观点。
毒,毒害也。大家在讨论“毒害”的时候,很多人却被百度“毒害”了,有人一字不落把百度上的文章搬到了这里,也有人经过了加工整理,但还是有“操作”之嫌。
要弄清“毒”字为什么是“母”,就不能不说古人造字。大家都知道,古人造字共有六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借。象形和指事是两个独体字造字法,与毒字无关,转注和***借是两个用字法,也与毒字无关,在这里我们不多废笔墨,剩下两个造字法是会意和形声法。
会意法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按意义合起来,组成一个新字,如“解”字,用刀把牛和角分开,三个字放在一起组合成解字,显然,“毒”字不是会意字。
那么只剩下形声法了,何谓形声?就是由形旁和声旁拼合而成的字,比如樱花的“樱”字,形旁是“木”,表示树木,声旁是婴儿的“婴”字,表示这个新造的字读“婴”音,这个字,与婴儿一毛钱关系也没有。
“毒”即是形声字,最古老的篆字,毒字应该是草字头,下边一个副字,形旁是草,表示是一种草,声旁是副,表示读副音,后来文字进化,演变成上边一个“生”下边一个“母”,说文解字注解:毒,厚也,害人之草,往往而生,从草从毒。有人说,生字下边是“毋”字,也正确,因为古时候“毋”和“母”是通用字,有人说,王羲之写的下边是“毋”字,颜真卿写的下边才是“母”字,其实,都是一个字。
这个命题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形声字当做会意字来让大家讨论,把很多人都带沟里去了。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是经过了无数次的演变而得来的,是真正的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文化结晶。
至于现在大家看到的“毒”字,为什么下面是一个母字呢?
这个字你要参考小篆形式了,不是说最毒妇人心。
“毒”在小篆里的写法:上面是个“生”即生命,下面是个“毋”即否定,拒绝;连起来就是生命所拒绝的有害物质。
后来在小篆演变的过程中“毋”讹变成了“母”,所有才有了你们误解的“女人最毒”等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提到的:“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意思就是有毒之草滋味厚涩,从屮部。
【毒】,厚也。害人之艸,往往而生。从屮从毐。”则“毒”是上下结构不错,但下面是“毐”不是“母”嘛,这一拆错就会生发出许多不必要的想象来,所以拆字不慎往往把锅扣到造字头上(康熙字典的分部系统中才有“毋(母)字旁”),看到只有“母”成字便误把“毒”与女人(女性)联系起来。
“毒”跟女人没有任何关系,就现有的古文字资料与文献看,没有任何证据能说明“毒”最初与女人有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禁毒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禁毒行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