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结字体势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结字体势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势作者?
崔瑗(77-142)
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崔马因之子。早年丧父母,立志继传父业,勤奋好学。
18岁进京师,精通天文、历数、《京房易传》等,与当时的文学家马融、科学家张衡结为友好。
他仕途坎坷,40余岁时,始为郡吏,顺帝时推举人才,任汲(今河南汲县)令。汉安初年,经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荐举为宿德大儒,从政有政绩,升迁为济北相。
后来因事入狱,上书自讼,才得释放。不久,便病死在洛阳。
善于文辞,尤其擅长书、记、箴、铭。
与杜操并称“崔、杜”。其字迹已经失传,著有《草书势》。
书法结构中讲的“斜画紧结”是怎么回事,它和“抑左扬右”能统一吗?
斜划紧结就是说书法中点画都***取左低右高斜势,这种点画由于取势斜,并在空间分割均匀的条件下由于视觉的作用,显得非常紧凑 。如左开右合的横向笔画,给人感觉就是如此疏密有致,中心团聚。也有人说斜画紧结是指点画间布置紧密,也有一定道理。因为我们的书法之所以具有艺术个性,就在有丰富的技法和美的元素。一字之中也不可能只有一种技法,可以说一字之内从点画到空间都有技法和美的元素。
抑左仰扬右就是如此即可独立存在也可以和其他的技法交互处理。
比如《兰亭序》中的“峻”字的右边部就是一种抑左仰右到形式之一。
又如下图中的接字的女字的长横。而在其中左右部分的横画,就具有紧接的态势。
关于斜画紧结和抑左仰右,在姚孟起临摹的《九成宫》中可以说比比皆是。如“壁”的左右部分之间的关系,和横画的取势关系就是如此。“杂丹”的“杂”字的点画和左右部分的关系。实际上,斜画紧结,并不是一味的紧,而是有松和紧的对比的紧结 否则就成为了布若算子。概括起来说,书法中的点画的处理都是处于一种对立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中,既充满了矛盾又在矛盾中充满和谐统一的融洽关系。如虚实、开合,轻重、缓急等结构关系都是一种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所以说,斜画紧结和抑左扬右是完全可以统一到一个字形之内的。比如郑板桥的“后”字就是多元的矛盾的组合。
在米芾的书法中更是将矛盾关系发挥的淋漓尽致。可以说每一点画和空间都处于对立统一的关系中。
所谓“斜画”,主要是针对字笔画中的横画而言。写横画的时候,往往不是水平书写,而是略向上倾斜,取斜势,称之为“斜画”。这种书写特点常见于楷书、行书和草书,区别于篆书和隶书的平行横画。
“紧结”,指的是字的折笔和竖画的内收,结字偏向紧凑,如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
除“紧结”之外,又有“宽结”,也就是指字的折笔和竖画外拓,结字较为宽博,如钟繇的《荐季直表》。
“抑左扬右”,意为抑制字左侧的笔画和偏旁,舒展右侧的笔画和偏旁,可理解为挤左让右、左收右放。在写字的过程中,“抑左扬右”和“斜画紧结”是一个整体,本来就是统一的,没有所谓的能不能。
汉字书写中长横画倾斜向上的特征就叫作斜画紧结。紧结的意思就是结字紧密,所有点画跌宕开来都要有力场围绕指向一个中心,或者可以称其为抱合。横画紧结这一横画书写技法的突出代表人物就是书圣王羲之,他作品中的长横几乎都是斜向上的,都属于横画紧结。后来的书法人以斜画紧结者居多,至少在七成以上。
所谓抑左扬右,就是抑止左侧的笔画和偏旁,扬显右侧的笔画和偏旁。汉末之际,“翰墨之道生焉”,最早提出“抑左扬右”的人,是汉末的崔瑗。他在《草书势》中指出“抑左扬右,兀若竦崎”,已经注意到了书法独特的艺术美,注意到了抑左扬右的书法特质。
具体来说,抑左扬右可分解成左右关系和上下关系,有两层含义:其一,从左右来看,要挤占让右,可总结为左窄右宽、左紧右松、左收右放、左擒右纵,通俗地说即宁左勿右;其二,要左低右高,左侧要向下压制,右侧要向上抬高。不过,抑左和扬右并不是平等的地位,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抑左是为了扬右,扬右是重点,因为要扬右,所以要抑左。
与斜画紧结相比,抑左扬右的内涵更加丰富一些,不仅包括点画,还包括偏旁结构等层面的抑左扬右。抑左扬右之所以在书法中广为运用约定俗成,既是古人以右为尊文化传统的体现,也更加符合肉眼视觉上的和谐。
综上所述:二者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实质上是不同的两个范畴。其统一性在于,斜画紧结可以看成是左抑右扬的一个特例,特指长横点画的左抑右扬。但这只是斜画,还有一个紧结,则是结字规律的范畴,因此并非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结字体势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结字体势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