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金牌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金牌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一两金子等于多少两银子?
中国人用金的历史,可以上推到殷商时期。当时的青铜器上,已经出现错金工艺,就是在青铜器的图案花纹中嵌入黄金,看起来金碧辉煌,华贵无比。
先秦的文献中,也常能见到“金”字。然而据学者考证,春秋时期的“金”多半是指铜。例如楚国曾赐“金”给郑国,又怕对方用来制作武器,于是要求郑国盟誓,答应只用这些“金”制作乐器。这里所说的“金”,无疑是指铜。
不过那时文献中的“金”有时也指黄金。战国文献中提到的“一金”,往往是指一斤黄金,或一斤黄金所代表的价值——一万钱,直到汉代也仍然如此。按后来的换算,一万钱不过才十吊,价值有限。可是在汉代,却可以买一百多石米。只是那时的一石只相当于现在的五六十斤重,算下来,汉代“一金”可买五六千斤大米,按当下时价,约合人民币二万元。此外,汉代的“一斤”只有248克。照此折算,当时的金价还是相当低廉的,一克黄金合人民币约80元。难怪那时的帝王十分大方,赏赐功臣,动不动就是“黄金百斤”、“黄金二百斤”。而东汉末年大军阀董卓死后,在他的城堡中竟发现黄金两三万斤,白银八九万斤!
金的价格在东汉以后开始上涨,到了西晋时,文献中“一金”的含义,已由“黄金一斤”降为“黄金一两”,价值在六千钱到一万钱之间。唐、宋、元、明诸代,黄金作为贵金属,常常用于赏赐、馈赠,有时也用来纳税、捐献、行贿以及军政开支,此外的用途就是储藏保值。历代帝王、权贵及缙绅、商贾,对黄金都有着特殊的嗜好。只是黄金始终不曾作为正式货币在民间流通。
在由唐至明的一千多年里,黄金的价格大体稳定,金银比值多半为1:5或1:6,称作“五换”、“六换”。这跟印度、***的金银比值大致相等。欧洲的情况则不同,五世纪时,罗马的金银比值为十五换。
中国金艰比值在基本稳定的大趋势中,也有变化较大的时刻。如北宋末年,金价陡然涨到三、四换。究其原因,金人以武力胁迫北宋朝廷纳贡,大量黄金为金人垄断,导致黄金稀缺、金价上扬。不过这个比价到南宋时又有所回落。元朝大一统后,金银比价一度降为不足八换,后来又涨至十换。元代的法定货币是纸钞,名义上不允许民间使用金银,铜钱也很少使用。从元杂剧的情节可知,谁家里有金钗、银锭,都要到银铺子兑换成纸钞,才能在市面上使用。
明代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这个比价很快就升到六换、七换。晚明***《***》中,商人李三、黄四欠了西门庆一百五十两利息银,只好拿四个金镯子来抵算。西门庆十分得意,因为四个金镯子重三十两,按当时的比价,值一百八十两银子,西门庆平白捡了个大便宜!不过此后金价持续升高,至明末崇祯时,已涨至十换以上。
黄金与白银,是我们平时通用的两种可以当货币使、跟钱钞直接对等的贵重金属。
今天的国内外市场黄金价格,大概是270元左右每克;今天的国内外市场白银价格,大概是3.7元左右每克。也就是说,今天黄金的价格大约是白银的70倍。
那么,在咱们中国漫长的古代社会,一两黄金等于多少两白银呢?
在古代,在今之纸币、硬币尚未正式使用之前,通用货币一般有3种,最贵的是黄金――金元宝、金条、金锭,常见的是白银――银元宝、纹银、银元,以及廉价的铜钱――圆形方孔钱,俗谓“孔方兄”。
过去我们以为,黄金是非常昂贵的钱,肯定比白银贵多了,其实不然。在漫长的我国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黄金价格基本上就是白银的5~10倍左右,到后来多数时候都维持在10倍上下,比现在的比值还低得多。你恐怕想不到吧?
换句话说,古代不但黄金开***少,白银开***也少,不但黄金贵,白银也贵,特别是跟普遍可见的铜钱比起来。
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历史学家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一书,就是***用了这个说法。
当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方,情况会略有不同。
答: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1枚铜钱即1文制钱约为0.15元人民币,1贯铜钱有1000枚铜钱,约为15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为1贯铜钱,即1000枚铜钱。
换成等式:1两黄金=10两白银=10贯铜钱=10000枚铜钱=1800元人民币(不是今天的市场价格)。
答:有人曾计算过,古代1两黄金约等于10两白银,约等于1800元人民币,即1两白银约等于180元人民币。
不过这个也不一定。可能根据不同时期而有所差异。
目前,国内金店的价格大概是500元/克。
这里,我们按每克黄金400元算,现在的白银价格也就每克5元多一点,按5元算。明显的金贵银贱的状态。
可能一直以来都是金贵银贱,人们都说发财了就是挖掘到了金矿,所谓的第一桶金就是如此。古代皇帝也是先说赏黄金多少两,之后再是白银多少两。金子一直是硬通货,古代人和现代人梦寐以求就是拥有金子。
在古代,银子都算大面额货币,就这个一两金子等于多少银子的问题来谈谈古人是如何交易的。
各朝代由于金银之间存在换率的浮动,所以说金银之间的换算要根据各朝代实际情况来判断,例如唐朝比例是1:6,又被称为六交,明朝时发行“大明通行宝钞”,有一百文与一贯的面额,一贯等于一两白银,四贯等于一两黄金,比例是1:4。后期比例是因为钞币贬值而变成1:12。
说完这比率,再说说古代是如何使用银子买卖东西的,一般电视剧演古代人附钱一般都是有好多的银子,吃饭或者是买卖东西直接给银子。这是不合理的。
因为银子的延展性好,可以铸成各种各样,而且银质也各有不同,更重要是银子没有定额,给钱后需要找零,需要专业的秤去量银子重量,如果是找,那就用钳子剪去所需要重量。比较繁琐,所以说古代交易大多用铜钱或者是纸币,而银子用于大额货币支付,加上银子是稀有金属,更是流通少。
古代没有书法家,为什么会有文人书法和书法家书法?
古代没人标榜自己是书法家,但书法却是必备技能,能流传下来的书法名家其实文学功底也非常深厚。就拿王羲之来说,一篇兰亭序,书法冠绝天下,文章也是名传千载。之后文人书法、文人字画的分法也是后人根据不同发展阶段和特点划分的,书写重法、文人尚义,宋以后文人书画初成时尚,不重技法的完美,而是在书画里加入自己的情感因素,最具代表性的应该是苏轼,寒食帖更是具有天下第三行书的美誉。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正象编者所说,古代没有书法家。所谓书法家一词,据有关考证,形成于建国前后,也就是白话文形成之后,之前有‘’书家‘’、‘’写家‘’的称呼。现存有字迹的书法家是李斯,他是秦始皇时代的宰相,他写的字体是小篆。汉有张芝,魏有钟繇,晋有二王,唐朝最为鼎盛,出了很多的大书法家,如欧、柳、颜、虞、褚、薛,宋有苏黄米蔡,后继元、明、清、民国都出了很多大书法家,但这些大家在当时都没有书法家的称号,为什么呢?1、当时没有产生书法家这个词。2、古人视写好字为文人本分。3、古人治学大多是综合性的,不象现在划分很细,诗词曲赋,琴棋书画,政治军事,天文地理都有研究,书法历来被认为是小道,不必另辟专业。所以,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包括二王都不称为书法家,而实际上他们都是登峰造极的书法家。
比喻李斯,他是大政治家,王羲之是右将军,颜真卿、柳公权都是朝庭重臣,就是说他们都另有重要的工作,写字只末技小道,只是副业而已。但他们又很重视写字,把各种情感都倾注于笔端,造就了书法史上一座又一座高峰。
现代人分工细化,出现了所谓的专业书法家,文人书法家,我看大可不必,依我看,如果你的文化底蕴好,文化造诣高,字又写得好,能得到大多数受众的亲睐,喜爱,称为书法家也是可以的,如果这些条件只符合一方面,比喻说,你的文章写得好,诗词写得好,但字写得一般,写是可可以写,叫写字,但不要说成是什么书法作品,或文人书法。我很佩服贾平凹先生,他是大作家,他也喜欢写字,但他不称自己是书法家,说自己是写字。既然有人喜欢,又愿意出钱请,何乐而不为?最起码他是有文化底蕴的,有涵养底气的。相反,一个人没有文化底蕴,字写得再好,但写错别字,没文化,却夸张的说自己是什么书法家,什么***,我认为是不配的,也是可耻的。文化底蕴加书***力才能称书法家,缺一不可。
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都被封建帝王给禁锢,所以说古代优秀的文人都活的比较痛苦,大都或多或少有点精神不正常,为了自我调整和发泄基本上都算书法玩家,我举几个列子:东晋时期王羲之的《丧乱贴》,就是王羲之听了他的祖坟被挖,这对中国古代文人来说是极其痛苦的事情,这时候就写下了《丧乱贴》,其中有一句"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遭)荼毒,追惟酷甚,号菲慕摧绝,痛贯心肝。
还有明朝浙江总督胡宗宪的参谋徐渭,胡宗宪被杀,吓的基本上快疯掉了,又是***又是杀妻,为此还吃了几年牢饭,出来游山玩水疯癫癫,出了很多让后世敬仰的佳作。
还有一位是朱元章的后人朱耷,也是神经病(明朝灭亡受了打击)后削发为僧,后来康复,隐于仙山、写字作画,成为一个很了不起的书画大家。
古时没有书法家这样的称号,也就没有文人书法和书法家书法之别,有也是后世人根据他们的身份与作品,硬是给分类的是不是呢?
谢谢邀请!
古代没有书法家,为什么会有文人书法和书法家书法?
头都被你绕晕了!书法作为古代的日常书写,文人士大夫写字是从小既要学习掌握的一门功课。他们使用毛笔,就和我们使用筷子一样的如意。以今天的眼光去看他们的字,无疑比现在的书法家更具有书法家这个称号的资格。
古代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但并不代表古人不会写字。古人没有书法家,书法却是每个读书人从第一天开始读书时即要学习的技能。他们没有书法家这个称呼,但每一个读书人都能写好字,
书法家做为現代的一种-职业,原因是现在的人都不使用毛笔,能用毛笔写字的人在现代就格外的不一般,所以称为‘书法家’。古人没有书法家,是因为他们没有这个职业,每个读书人都有写好字的这个能力。
为什么古人有文人书法和书法家书法?因为他们的书法,随便一个读书人写的字都胜过现在书法家写的字,现在的书法家所写的字在他们的面前相形见绌,以现在书法家的水平看古人,他们的足以胜任书法家这个称号。
书法,在过去沒有钢笔铅笔,举国上下都用毛笔写字,写好毛笔书法好的多的是,在历国历代就知道那么几十人,在民间写好书法根本无数,书法家是后人奉呈起来的名称书法家。演戏的戏曲家\唱歌的歌唱家’現在称家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金牌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金牌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