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起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起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根据这位初学者字的特点,推荐几种行书字帖,并拜请指点一二?有何分享?
从这位书友的字来看,属于行楷,应该是有练过一两年的基础的,篇幅整体性较强,笔画力量感挺强,作为初学者写的挺不错,以下是笔者推荐的基本行书初学字帖,请供参考。
1、赵孟頫行书
赵孟頫的流传下来的行书作品非常多,适合初学的帖有:《归去来辞》、《闲居赋》、《吴兴赋》、《陋室铭》、《玄妙观重修三门记》、《洛神赋》等等,这些对我们来说可谓是宝贵的学习资料。若说行书首选入门帖,这恐怕非赵孟頫莫属了!赵孟頫的行书,继承王羲之之气韵,圆转流丽、雅致平和,最易上手。
2、王羲之《圣教序》
圣教序,全称唐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是唐朝的和尚怀仁用了20多年的时间来寻找王羲之的字,不够的字进行笔画拼凑,最后集成的一部名帖。圣教序的字数较多,结字变化丰富,是学习王羲之很好的范本。我记得上初中时,初一初二的写字书上正是用了圣教序当教材。不过,因为圣教序是刻在石碑上的字,刻凿的痕迹较重,学习需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人说,为什么不能学兰亭序呢?兰亭序的技法丰富,要求较高,初学者容易不得要领。
大字阴符经实际上属于楷书,但是完全是用行书的笔意在写,动静结合于一身,学习了它,对写行书的过渡非常有帮助。
苏轼的这部帖,初看上去不太显眼,却能为很多的人字治病,消除软弱浮滑。苏轼的手上功夫高超的很,写出的字凝重劲道,力透纸背,在极小的笔画内完成复杂的动作,看后如品茶,越品越香。
5、陆柬之《文赋》
看了你写的字,尽管是初学还是可以的。感觉有点像练过赵体的,笔法、结构不错,尤其是提按、轻重、牵丝映带、欹侧、顿挫等技法掌握的可以,整体看是挺好的。有些笔画感觉有点生硬,基本功是不错的。下一步建议你学习二王一路的行书是能很好地衔接的。
第一,先学习《圣教序》,因为他收集了王羲之的很多字,王羲之把行书发展到顶峰,他把行书的技法发挥到极致,所以,取法乎上,行书最好的源头就是王羲之,不愧是书圣。认真读帖,仔细观察分析,精准临习,努力背临每一个字。这是要下一番苦功的,熟练掌握《圣教序》的笔法、字法特点,进一步熟练掌握顿挫、轻重、提按、中锋运笔等技法。然后学习王羲之的手札,进一步熟悉王羲之形神兼备的特点。第二,在充分学习以上内容的基础上,再去学习《十七帖》,这是学习王羲之绕不过的帖子,重点学习草法、布局,掌握了这两个帖子,你就基本掌握了王字的特点,为你以后创作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每个字帖攻打完后,也可以交替临习,会有很大提高的,凭你很好的基本功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的。相信自己一定能行!不知道给你说清楚了没有,如有不妥之处,请见谅。
选字帖一定要选好的行书古帖,只有选最好的,取法乎上,这样起点要高,眼界才能高。练下去将来才有所成就。
行书是介于楷、草间的一种书体。写得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得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用笔需遵循的准则,如中锋,侧锋,铺毫,逆入平出,提按,藏锋,使转等这些基本要素,行书书写时比较舒展,流动。
字帖推荐:
行书可选王羲之《兰亭集序》、《圣教序》《二王尺牍》、王珣《伯远帖》、颜真卿《祭侄文稿》、杨凝式《韭花帖》、苏轼《黄州寒食诗帖》、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蜀素帖》、《苕溪帖》等这些书法帖。
不管选哪种字帖,坚持临习最重要,善于思考,勤奋刻苦,坚持练下去将来才能有所成就。
你的字写的很好,从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很多赵孟頫的东西,第一,赵氏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削繁就简,变古为今,其用笔不含浑,不故弄玄虚,起笔、运笔、收笔的笔路十分清楚,使学者易懂易循;第二,外貌圆润而筋骨内涵,其点画华滋遒劲,结体宽绰秀美,点画之间彼引呼应十分紧密。外似柔润而内实坚强,形体端秀而骨架劲挺。学者不仅学其形,而重在学其神;第三,笔圆架方,流动带行。书写赵体时,点画需圆润华滋,但结构布白却要十分注意方正谨严,横直相安、撇捺舒展、重点安稳。只有这样,才能掌握赵体的特点。另外,他书写楷书时略掺用行书的笔法,使字字流美动人,也是赵体的特点之一。
只是自己的一点见解。
这位初学者写的不错。大部分都是《兰亭序》的影子,蘭,興,時,谓,厚等很多都是。一小部分有赵孟頫的影子。
既然这样,那就学王羲之的《圣教序》吧,正好对路,可以延续下去。临完《圣教序》以后回头再临《兰亭序》,两者进行比较,这是最容易提高的。
行书"动"在哪里?
行书的动感是通过书写时用筆的灵活程度表达的,另外动感是通过点畫的方圆、线条曲线性表现的,楷书及其他书体都存在灵动感!而用筆灵活程度又要通过用筆时力的大小及用筆技巧来决定的。用筆技巧与力的结合、协调是极难的,正如古代名家所讲:用筆不需闪避取巧便是极诣。当今很多名家之作及获奖作品得不到大众让可都是用筆技法不正确造成的,甚至名家演变为丑书怪物。用筆正确的筆法必须以古代精典书论作为支撑,否则都变成技及现代扭、涂、倒腕、二次接筆、捻管等之巧。
学书必学筆法、书论、文学、做人!否则只有干热闹!
董其昌说:“古人作书,必不作正局,盖以奇为正”,这里所讲的“奇”,就是体势倾斜,姿态跌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欹侧"。
怎样书写才能达到这种效果呢?
1:结字避免雷同,要做到同字异态,同画异形。
2:在不失重心的情况下,大胆造险。多研究米芾、王铎行书的结字方法,在他们的基础上作取舍和调整,使每个字曲尽其态。
3:参差错落,根据字的形状随体赋形,切忌左右均等,上下平齐。
4:上下开合,左右疏密,在一个字之内,注意空间布白。让它奇趣横生。
5:呼应顾盼,穿挿揖让。就是要讲究笔画、单字的连带与承接关系,增强结构、篇章的凝聚力,做到形散神不散。
笔法也很重要,需要自己磨练。
注意:初学分布,务求平正,既得平正,才去追求险绝。
谢谢邀请!
我是壹庸,壹庸的壹,壹庸的庸。有一点庸俗的一起。见笑见笑。
今天,我们一起来唠一唠,行书为什么会美在“动”上面,动又值得是什么了。行书者,行云流水之意,其实,总结而言,它所有的内涵都在一个“动”字之中。那么,动又在哪里了?
其实,“动”的正真意义,在于“变化”二字之中,学习书法的朋友都知道,书法之所以能成为几千年来沉淀的艺术,变化就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命脉,没有了变化,书法早都成了历史。那么,这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什么地方了?
从广义上而言,变化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就是汉字书写技法的变化,另外一个就是书写者情操学识情感等的变化。要想让行书动起来,只有无穷的变化才能满足,当然,这些变化包括很多书法方面的技法,就不一一列举了。
谢谢邀请。初看题目,颇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或者可不可以这样问:行书的“行”是什么意思,或者,行书的“行”怎样理解其含义。
本人不知道如何回答行书与动的关系,只好按书写行书时的体会来揣摩,往大了说,古往今来的著作比比皆是,在这里赘述实在没有必要,不回答吧,显得本人自作清高,那就简单说两句吧。
题目下,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走”的说法,鄙人以为,不管是多么有名气的大家,也应该是一家之言。苏东坡是个诗人,书文都美誉盖世。但按我的理解,这里的“行”不是动的意思,而是对于书法中结字和运笔进行了形象比喻。立,相对静止,行,缓缓而行,走,快步或跑。三种书法,三种比喻,没有问者“动”不“动”的问题。
行书是书写者实际生活中最常用的书写方式,书法是艺术的呈现方式。不要纠结那些太高深的理论,只要喜欢,有空写写字,修身养性,怡情以致,乐哉快哉,可乎?
下面是本人日常写的硬笔行草书,章法上,想尽量表现一种行草书的行云流水那种感觉。不知道效果如何,请诸位大咖批评指正。
谢友邀请,浅谈一二。行书之动(感),也是一个系统,首先是笔画之动,其次是结体之动,再次是章法之动。也可视作行书动感来源的三个载体,三者之间是有层次的,不是孤立的,协调得越密切就越出彩。
①体现于笔法。
用笔多变,线条形态丰富,情态各异。蔡邕《九势》说,“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唐太宗《笔法诀》有言,“努不宜直,直则失力”。唐代张怀瑾曾言,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有离合之势;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勿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这些都是笔法与动感之间的关系。用笔力忌平常,王羲之兰亭序中21个之字各不相同,好作品通篇无雷同就是这个道理。如果一副作品常见雷同字,就属于熟滑呆板。
②体现于结字。
结体是笔画线条的布局组构,也代表单字的形貌品相。结体也是行书动感的重要载体之一。结体的正欹之变,势位之差,皆可体现出行书之动。比如王羲之的委婉含蓄、遒美健秀;颜鲁公的结体宽博、气概凛然;米芾的体势侧倾、跌宕跳跃;赵孟頫的宽绰秀美、彼引呼应等等,结体本身就动感十足。
③体现于章法。
主要体现在通篇布局的变化统一。刘熙载《艺概》有言:“为书之体,须入其形”以“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状之,取不齐也,然不齐之中,流通照应,必有大齐存焉。
章法是行书动感的宏观展现,各种变化细节都收纳其中。章法之动在气也在势。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有述:“连贯者即一字间的点画……气势连接而不松懈间断之谓也;如人之四肢、百骸、惟赖于筋连骨接,始能运动自如,生气勃勃,否则破碎支离,僵死木偶之不若”。
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行书。
行书入门练些什么字?
行书入门可先练练楷书和行草书过渡的书体一一行楷。比楷书灵动,没有行草使转连笔多。动势也没行草强,基本是楷书构架。如[_a***_]行楷《圣教序》。
(智永行楷圣教序)
此帖温雅清劲,流美自然。有行书笔意,字独立而规矩,用笔变化较多。
如二横并列的一横轻、另一横重。撇画轻捺画厚重。主笔长横有的中段细瘦,末端稍顿笔。起笔笔锋入纸切笔动作细微,轻灵婉转。有的长横露锋直下笔,由轻至重,笔画由细渐粗顿笔作收,凌厉劲健。何绍基说他的用笔特点是笔笔空中落,空中住。
(智永行楷圣教序)
结构上较端庄而流丽,平稳匀称,舒展大方。雅俗共赏。苏轼赞曰:"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谈。″
把此帖临好后,就可以临王羲之的《圣教序》,相对来说,经过临智永行楷《圣教序》后,再临王羲之的《圣教序》要容易入手些。
(上图行楷书法作品为智永所书,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起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起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