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难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难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感慨行书之不易,请多多指教?
看了你的三幅作品,总的来说,学书的路子没有走偏,下过苦功夫,学习的态度也很认真,赞美之辞咱就不说了。
既然你虚心求指教,咱就不怕人笑话,冒昧的以我个人之观点,粗略的来为你点评一二。
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相应的形态,但是它的形态不是固定不变的,同一个字,在不同的书体上,它的形态是不一样的。
字如人。每一个字都如人一样,有口鼻眉目,有手脚四肢。人之美丑,首看五官,字之美丑,首看结体。每一个字都有一个突出的主笔,这个主笔非常关键,这一笔决定这个字的眉目与神***。具体的说,第一幅,“聴”字,左部耳字旁第一笔横画过长,以至于右边“十四心”三个部件重心倾斜,在结体方面,疏密不匀,有一种拥挤压缩的感觉。这个字看上去,没有昂首挺胸的气势,没有器宇轩扬的神***。“打、何、怕、酒、醒、照、首、来、歸,”等字都是如此。往下就不一一列举了。
总之,学书三大要点,一,用笔,二,结体,三,章法。你的问题是在结体这一关被卡了。
写得很好了!
感慨到行书不易,说明你自己要求很高,书法写到如此程度还能意识到不足,非常好!书法真的需要这种不断地自问,自审,自责!才能不断地进步!
艺术感觉非常地好,笔划的基本功也很出色!说道不足之处还是有的,比如横划如果能处理得再陡些,你的书法将更具动感!再有一个毛病就是笔划比较纤细,笔力不够强!
多练,多悟吧!
从你展示的作品来看,确实下了功夫去写,不过书法实际上没什么巧门,简单的说就是用笔,结构,与章法!
从你的作品看,很明显用笔的基本笔法还没准确掌握,大部分字尖入笔,偏锋较多,横画稍好点,竖画如“平”,“归”,“锦”,“中”等都不果断,弯弯曲曲,缺乏力度,然后就是收不住笔,如“行”,“事”,“值”等。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笔画就会厚重有力度!
字的结构也要注意,最好学习一下,王羲之或赵孟頫的字,端正一下字的结体,现在作品里字的造型缺乏艺术性!
章法则是字的大小太均匀一致,没有扶老携幼的感觉,如把字在罗列,虽然有些映带勾连,但是太勉强,实际上行书,与草书即使不连笔,用笔的连续性也能体现!映带连笔处更要细致,否则就是燥气,没有力度与血气!
落款,第一幅落款太靠下,有脱节的感觉,第二幅落款可以直接另起一行,第三幅落款第二行可以适当加字并上提位置!盖印需用书画印泥,你用会计印水是不行的,落款,盖印在书法里的作用很大,切勿小看!
整体来说,第二张作品写的好一些,书法需要学习得法,用心研究,坚持下去就是胜利,祝你成功!
赵孟頫行书
首先我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行书?行书,是一种书法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高且见功夫;相比较而言,草书则是艺术性高,但是实用性显得相对不足。
从题主发的照片来看,有一定的书***底基础,是一位书法爱好者。但是应该没有系统的学习过古帖,也就是临习古人的书法。今人的书法根基一定要学习古人,古人已经把书法的书写技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境界,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果题主喜欢行书,建议从古帖入手,学习赵孟頫行书《赤壁赋》《洛神赋》等,他的字帖比较多,我个人也比较喜欢。王羲之行书《兰亭序》《圣教序》,米芾的行草书《蜀素帖》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谢谢您的邀请!
首先我不是专业书家,更谈不上老师,我只是以网友相互交流学书心得而已。
我看了你发的三幅行书作品,总的感觉你具有较好书法基础,有些字写得挺好。但是,从通篇看,行书的气韵不够流畅,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缺少顾盼照应,章法,用笔,用墨都还有改进的空间。尤其是单字,还需下功夫临习,使之娴熟自然,轻重大小参差,使转灵动圆润。从作品中透出的信息看,似临过王羲之和赵孟頫帖,但来路不够清晰,有待于丰富作品的笔法,提高“技术含量”。
建议:首先从学楷入手。纵观你的三幅作品,单字的质量比较单薄,重心不稳。这就是没学会站稳脚跟,急着想走的缘故。对此你不妨用中楷笔临钟繇和二王的小楷。启功说过楷书要当成行书写,行书要当成楷书写。在临帖到了一定程度,自然而然会促成楷书向行书的过渡和转换。先学楷书能为下一步临行书提供拐杖,使之行的稳,走的正。
其次临习要专一。临帖不能太杂,尤其是初学者,你可选一两种自己心仪的“对象”,重点去临习,耐下性子,专注与此,切不可见异思迁。
只要坚持不懈的临习!临习!再临习!胜利就会向你招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难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难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