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没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没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無」字被简化成「无」,但是「舞」字为什么没有改变?
这样的问题也提出来,真是奇怪。不单是"舞"字,还有很大部分笔画繁多的汉字没有简化,道理很简单,汉字简化不是也不能胡乱简化。单说这"舞"字,1***7年的"二简",曾把它简化为"午","舞蹈"写成"午蹈"、"歌舞"写成"歌午",不顾汉字的规范,为了简化而简化。1986年"二简"被废除。
汉字简化并非近代才有的***。在汉字本身的发展过程中,就有着不断简化的经历。隶书本身就是对小篆有着大量的简化。之后的楷书、行书,更有大量简化的过程;所以,在第一批简化字方案里,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简化原则,就是从大家比较熟悉的草书字里的笔形里选取后改用楷书的写法,这样既可以达到减少笔画的要求,又能确保大家认识,同时也不失汉字的美感。而“無”字被简化成“无”就是这种典型简化字之一;
而关于“舞”字,据考证,在过去的草书中,的确是存在着将上半部草化成“无”再加上下面的舛字的字形。但是在第一批简化字方案里并没有对它进行简化。
至于原因,我想让大家明白的是:并于新中国1956年正式颁布的《汉字简化方案修正草案》 里的515个简化字 54个简化偏旁,这是一项人为的政策规定,而且在那个年代背景下,并没有计算机以及大数据的支持,依靠的是汉字专家们的人力排查与审议。其合理性、全面性以及科学性一直存在着争议。如果一定要较真,为何甲字简化了,同脉的乙字为何没简化,那只能回答你:专家漏掉了!专家没考虑到!
不带有任何主观情感的说
简体字的简化并不是完全系统化的,也有相当一部分汉字的简化并不科学,像这样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毕竟到现在,简化汉字的初衷到底是政治运动,还是向拉丁化汉字过渡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抑或是普及教育都尚且存有争议,所以繁体字和简体字到底哪个更适合中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不过个人认为,在系统性和文化传承的完整性上,一定是繁体字更胜一筹,在简便的层面上,简体字更胜一筹,支持简体还是支持繁体,也就要看一个人是更重视简单方便还是更重视系统性和文化传承了
舞字确有过上“无”下“舛”的写法,不过这种二简字很快就废止了,原因倒不是这个字出了问题,而是其他一些二简字是在是胡搞。“無”简化为“无”自古就有,日语***名“ん”就是由简体“无”的草书得来,***名都是古代的发明了,可见古代不仅有简体字而且还很有国际影响力。顺带一提,很多简体字都是由草书字形提炼而来,由于打不出草书,我就用同样来自汉字草书的***名举例方便理解:禮→れ→礼,與→よ→与,為→ゐ→为,这些***名和简体字都是古代产生的东西由此可见一斑
不能只从繁简上来分析舞字,要从这个字的形体上来研究。感兴趣的朋友可查看先秦时期舞字,这个字的上半部形似林立众多的意思,下半部是两爿兵器相背,像征众多兵士在操演或舞蹈。***如把这个字简化了,就无法解释字义了。
毛笔字的行书必须写繁体字吗?
李顺昌(原创)
有关行书可否用简体汉字来书写不?这个问题反复有人在不同场合提及。我想这本身不是一个大问题,分两头说吧。
一,省市及中展中看到的情况
我们都知道,凡是在正规的书法展中很少或基本上没人用简体行书来书写。这是一个传不成文的规矩。在一幅作品中有简体字,异体字,错字等字出现,会被评委们专门提出来讨论是否沿袭古法(汉字规律)。古人在行草书中也有大量的简体(是当时的简体与现在的简体,发生时间年代不同)。从以上可看出行书简体字只要不是通篇简体,在国展中也是没有问题的。此其一。
二,如果在现实生活工作中,在特定场合需要用简体字行书书写,完全是可以的。
综上,行书如写繁体字,可能更接近古人,更接近传统,更能反映出古典美。仅此而已,不必困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没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没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