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庚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庚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唐字行书怎么写?
唐字行书写法如下: 唐,táng,从庚从口。以繁盛殷实(庚),繁衍生命(口)。 “唐”的甲骨文和商代青铜器铭文中的字形,好像在陶之上有一个枝条编织的盖子,为了在内煮物时,不会因汤沸而翻滚出外。汤沸时,声响大,故唐与汤音义可通。如商王成汤在甲骨文中就叫“唐”。 而后人在字典中所解释的唐字,已经失去了唐的本义,而引申“声响大”为“说大话”之意了。但是,唐作为地名和姓氏,它仍旧保留了本义。
钟繇除了楷书,他的行书怎么样?
书法史上有些事很有意思,“楷书之祖”钟繇的老师,竟然是“行书之祖”刘德昇,照正常推理,他的行书应该也不错。
事实上,关于钟繇的书法,南朝的羊欣有一段话:
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曰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曰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
这段话什么意思?就是说钟繇会三种字体:铭石书、章程书、行狎书,都很不错。
铭石书是什么?就是刻碑的书体,也就是篆书和隶书,这里重点指隶书。钟繇的楷书,隶意十足,他的隶书一定是非常好的。
章程书是什么?就是当时的楷书。我们说钟繇是“楷书之祖”,并不是说他创造了楷书,而是他对楷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其中,就包括他以楷书来给皇帝写奏章,这是楷书得到官方认可并推广的重要原因。正因为当时以楷书写奏章,故称章程书。
而行狎书是什么?羊欣解释为“相间者也”,什么意思?就是用来写信的书体,相互之间传递信息,互致问候,所以又称“相闻书”,其实就是行书。
它不如隶书、楷书正规、严整,但又不像草书放任、草率,而且便于识熟,不至于人家拿到一封私人信件,还得找懂字的人去辨认。
当然,钟繇流传下来的都是楷书,并无其他书体传世。可书体之间的区别有时很微妙,比如他的《墓田丙舍帖》,书写流动,连带也较多,其实已经很接近行书了。
钟繇(公元151年-230年),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汉末至三国曹魏时期著名政治家、书法家。 行书形成于东汉,成书于曹魏。早期著名的行书书法家是刘德升,唐朝张怀懽《书断》中说:“案行书者,后汉颍川刘德升所造也。”“虽以草创,亦甚研美,风流婉约,独步当时。”行书最早只能追溯到东汉的刘德升,所以后世称其为“行书之祖”。曹魏时期最著名的行书书法家就是钟繇和胡昭。西晋书法家卫恒《四体书势》说:“魏初,有钟、胡二家为行书法,俱学之于刘德升,而钟氏小异,然亦各有其巧,今盛行于世。”《晋书》:“立书博士,置***教习,以钟、胡为法。”,可见钟繇行书的地位、影响力和水平之高。
钟繇善楷、隶、行三体,尤以楷书见长。
钟繇(yóu) (公元151—230 年)字元常,河南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是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政治家,因官至太傅,人称钟太傅。后世把他与晋代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钟繇善楷、隶、行三体,尤以楷书见长。他的代表作有五表:《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和《力命表》。
魏立国之时,天下三分,与吴、蜀鼎足而立。而魏国居中原腹地,文化承汉遗风,得天独厚,加之魏武帝曹操非常喜爱书法,魏国拥有一大批著名书法家,其中以钟繇对后世的影响最大。
钟繇(151——230),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曾官至太傅,故亦称“钟太傅”。他学书法如醉如痴,自云:“若与人居,画地广散步,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画象之”(宋陈思《秦汉魏四朝笔法》),故其书法成就极大。尤其是他的楷书,集东汉民间书法之大成,开晋代楷书之先河,传世楷书名迹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力命表》、《墓田丙舍帖》等,古雅生动,确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绝无后世楷书因刻意求工而出现的板滞。唐张怀瓘《书断》列其隶书、行书为神品,八分、草书为妙品。评曰:“太傅虽习曹(喜)、蔡(邕)隶法,艺过于师,青出于蓝,独探其妙。”称赞他的楷书:“真书古雅,道合神明”,“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庚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庚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