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西瓜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西瓜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硬笔行书,哪位老师的行书更适合日常书写?
如果要求不是很高,我自荐一下,可以看看抱庸诗书的硬笔字,草根味十足,但也有些自己的小风格,并不是很难学。
不论学谁的,长远的看,都是殊途同归,都要从临摹走起。临摹重在点画结构以及结体,初学阶段就是抓形貌,先不要考虑笔法行气章法的问题。形貌抓住了,字的肢体骨骼拉开了,再去琢磨用笔之法、章法之妙。很多学硬笔书法的朋友,才学了一段时间,感到效果不理想,就怀疑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方法不会有问题,主要是临摹习练得太少了。
硬笔不像毛笔书写那么复杂,最关键的就两点――点画形态与结体。所有前期的习练都要始终围绕着这两个关键点。点画形态是技术活,需要多看多练,结体是艺术活,把有形态的点画拼组结构而成字,这就需要把点画按照结构的要求进行适当的变通处理,光靠重复的写就不行了,得用脑袋琢磨。这就要求,即便是初学者,也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从何处来,靠帖读多家。
硬笔书法,一半靠悟性,一半靠苦练。古代抄书的文吏写一辈子的字,也没几个成为书法家。而光琢磨问题,不勤于动手实践,只可能成为书法理论家、评论家,而不可能成为书法家。如题主所言,只想把字写好看写规范,随便选一本字帖,照着猛练就可以了。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书祺。
就目前硬笔书法的现状看,还没有哪位老师教授日常实用的书写方法。况且日常实用的硬笔书写法至今还是空白,无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总结,尚未形成系统的教材,何来传授的老师?
现在的硬笔知名书家还都忙着参赛,无从顾及硬笔日常书写的研究和普及。目前硬笔书法还沿袭着毛笔书法竖写的模式,纵行实用写法少入展。导致纵行写法受众最多,即快写又实用,急需提升写法和普及,但教授这方面的师资却少而又少,几乎无人问津。我曾在五年前,结合自身练习和探索,呼吁过加强硬笔实用书法研究的文章,但反应平淡,沒人搭理。硬笔实用书法适宜简约笔划快学,且学起来并不难,只要你不是奔着硬笔书法家头衔去的,肯用心,真心想练,便能很快上手,写出漂亮实用的汉字。
我的自学体验是:以毛笔书法的法度为准绳,以硬笔行楷书为基础,以行书牵丝映带为标准,在娴熟上下块夫。只有达到了单字的精熟,才能自然而然地达到快写成形。精熟需要加大书写的质和量。硬笔书写因笔的质地优势,为发挥手指及硬物等做为快写***工具提供了便利条件,基本解决了实用快写量和质的问题。我在自学时,多用手指或就地取材的,在空间,地面,沙地,玻璃板等任何环境,训练单字或组字的快写,然后在手指和硬笔之间转换或交替快写,使之生成熟练的肌肉记忆。由此反复练习,熟能生巧,巧则成艺,进步十分明显。此法简单易学,建议你不妨一试。以下是我用圆珠笔芯写的快写稿,供你参考。
我若说我的字实用性很强,会不会有赞同的?
我若说,大多的常用字,不同的风格的行书结构我都是尝试过、认真比较过,会不会有人相信?
甚至连每个回锋,每个笔画中的以繁代简,是否有出处,我都会为一个字查找几个资料,以确定是否可写。
再看书写是否顺势,实用性如何?辨识度如何?
除此之外,你若想写一手好字,你要明白几个道理:
一,结构要稳,重心要齐,笔画宜灵动。
则不但会有实用性,且满足大众审美最大公约数!――但是,新手不要追求灵动。
二,很多规范行书,其结构为了求得规范,和书者的日常行书是有一定差距的,有的差距还非常大。我只是努力把差距做到最小,至少是个追求!
三,追求实用性硬笔行书,要学的是结构,不能彻底抹煞的是自己的习性。
根据题主的描述,要想把字写的好看美观,通篇协调,又快又好,便于书写。这一句话看似简单,要达标可没有说这句来的简单。
什么字好看美观,自然是字帖的字好看美观,我们说一个人写的字好看也往往会说写的就像字帖上印的一样。美观就更不容易了,什么样的字美观呢,字帖。
再说通篇协调,怎么样的作品才能通篇做到协调呢,自然是书法家的作品能够达到如此造诣,实际上,一般的书法家都未必能够做到通篇协调,因为要到达此水平,不仅仅写字问题了,这涉及到美学原理上作品构成问题。
那么快又好又是什么概念呢?好,就要出人类字帖,快呢?必须做到熟,娴熟了才能快。不熟,是不可能快的。至于便于书写,一般的说是行书便于书写,但要综合起来看,同样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
从接近与日常书写的美观的硬笔书法家是不少的,如田英章、王正良、卢中南、吴玉生、江鸟、吴身元,张秀、杨剑、王德荣、席殊、曹宝麟、高惠敏。较早硬笔书法家的如黄若舟、周稚云等硬笔书法家的作品当然还有现代一些硬笔书法新秀的行书。
便于日常书写的硬笔书法家是非常多的,但这不是写好字的根本。要想写好字,就必须选定一家,进行大量的严格临摹学习,不通过临摹学习,意味任笔成行,永远写不好字的。所以写好字的关键在于临摹学习,至于选谁的字帖最后,还有看自己是否喜欢,因为不同性格的人可能对美的欣赏与标准是不一样。严格意义说,要想写好字,最好先从毛笔书法学起。
没有什么要求就练庞中华,易学!
如果想有所成就就谁也别练,只找古代大家的法贴练,比如赵孟頫的《胆巴碑》,陆柬之的《文赋》,还有王羲之的《圣教序》等。
想有所成绩千万别练现代的硬笔书法,不行!
一直想练习行书,王羲之的特别喜欢,但是都说先得练习楷书,练习谁的楷书对口?
我是千千千里马。研究书法学习,是我的一个爱好。想学习行书,又没有基础,一般来说学习楷书是一个好路子。
你的意思大概是想说,哪一种书法最接近行书吧?
其实,楷书和行书也不矛盾。楷书写得连皮带骨牵丝映带,那就是行书了。行书书贵在一个“行”字,就是要动起来的意思。
***如楷书是立是坐,那么行书就是漫步行走。日常生活的书法,绝大部分是行书,因为行书写起来快,又容易辨认,所以,人人都喜欢写行书。
是不是必须先学习楷书,才能学习行书?
千千千里马告诉你,没有那样绝对。对于小孩子来说肯定必须先学习了楷书再学习行书,但是,成年人不一定完全这样。
因为成年人已经有一定的楷书认知,而孩子的楷书认知是零。
所以,即使你没有学习过毛笔字的楷书,但是楷书的认知你是有的,对毛笔字的概念,怎么说也比一个孩子好吧?
所以,对成年人来说,学习书法,不一定必须要从楷书入手。
你的情况更是适合不一定从楷书入手。因为你最喜欢的是行书,对吧?
我给你的建议是:可以楷行一起练习。
我知道,大都人给你的建议肯定是按所谓正统的步骤:先楷后行的方法来练习的。但对于有一定领悟能力的成年人来说,这个步骤可省略。
喜欢书法的朋友,都有过这样的体会:首先是直观地对某一书家的书法特别喜爱,才促使自己走入书法殿堂的。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直接上手临写自己喜爱书家的字帖,因为在这种状态下,是学书的最好动力。
如果是初学,在直接上手临写一段时间后(如兰亭序),也肯定会遇到一些困难,如掌握不好笔法、间架和章法的问题,会失去信心。那这里就需要一点建议和方法了。
遇到以上问题首先别急。
建议一、如练习《兰亭序》,你需要找一些与此风格相近的楷书字帖,最佳的莫过于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墨迹版了。这本帖最靠近王书风格,既有楷书的规矩,又有行书的趣意,用它来使自己走上王书的正统道路,也是许多书家的成功经验。
建议二、经过一段时日对“千文”的磨练(至少认真临习百通),你肯会有另一番感受。在此基础上,你则可以找找感觉,临习一下赵孟頫的《兰亭序》或《行书千字文》,这是“旧瓶装新酒”的办法,目的是使自己的笔法、间架、章法上能有所收敛,更深入的体会王书的内涵。
建议三、如此一番后,此时的你则可以自由发挥了,找一些真正的楷书如:赵孟頫《胆巴帖》、欧阳询《九成宫》、褚遂良《圣教序》等来系统地加强笔法的精微、间架的布白、力道的遒劲了。
如此数年,反复穿插练习,相信此时你再回头来临写《兰亭序》,肯定会进入另一种妙境,这就是化外入我的境界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西瓜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西瓜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