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字贴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字贴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行书字帖作品有哪些?
王羲之早期有一件《姨母帖》传世。帖中前两行笔画粗重朴拙,虽作行书结构,笔势并不连贯,运笔较为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后面四行,行笔稍快,出现欹侧的姿态,象“奈何”“顿首”这类书信常用语,还写成了简略的草体。通观整幅作品,前后的笔调有些不协调不通融,显然不是他翻新出奇之前的行书作品。但“母哀”“不自胜”等字的形态表露出新妍的端倪。
《姨母帖》
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兰亭序》,它在中国书法史上声誉显赫,几乎没有一件书法名作能与之媲美。
《兰亭序》
属于《兰亭序》这一类风格样式的行书作品,还有《快雪时晴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极寒帖》、《官奴帖》、《省书增感帖》。
练习毛笔行书有什么好的字帖推荐?
【麓风轩】书法公益课堂,今日分享书法学习***——
关于毛笔行书的取法,建议取法二王一路,当然从“取法乎上”的角度考虑,直接取法王羲之为佳,因为后世名家行书,基本上都有王羲之的影子。
今日推荐的是王羲之《兴福寺半截碑》,此碑为集王书十大家之一,其名声仅次于唐怀仁集王书《圣教序》,其实古人认为它比《圣教序》更加传神。
据说,唐代怀仁和尚等人花20余年时间集出王羲之《圣教序》以后,受到皇上的嘉奖,一时集王字成风。其中就有唐代兴福寺僧人大雅等人又集了王羲之行书《镇国大将军吴文碑》(简称《吴文碑》),721年(***九年)立于长安,徐思忠等刻字。
后因不明原因沉睡地下几个世纪,明万历年间出土。因出土时仅存下半截,故称“半截碑”。因只有半截,未受重视,长期被弃置西安城南城隍庙中。后来一位叫王尧惠的人看见了,向当时郡守报告,将该碑移至西安泮宫,方才名扬于世,现该碑存西安碑林。
《兴福寺半截碑》行气流畅,摹刻精良,为研习王羲之书法之重要碑刻。后人推《圣教》为集王字第一,《兴福寺半截碑》仅次于《圣教序》。其实,《兴福寺半截碑》在很多地方优越于《圣教序》,简单说就是更加“传神”。
谢谢邀请!前一段时间回答过一个类似问题,再***过来您看看,是否有帮助。
我认为自古以来,行草、行楷,包括行书最好的还是王羲之的字,无论古今书法家怎样创新,其实都没有跳出王羲之的规范,建议学习行草、行楷书优先选择“二王”体系的字帖。
一、王羲之的行书是当之无愧的行书之宗、天下第一,初学临摹应当首选。
行书应该是楷书和草书出现之后发展起来的书体,行楷则是介于行书和楷书之间的书体。楷书在在魏晋时期由隶书发生第二次隶变之后诞生的,这个时期正是王羲之书法最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王羲之的楷书、尤其是小楷达到了高峰,其行书也在草书和楷书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兰亭序》就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唐太宗李世民视国珍宝,死后还要带到墓中,他把《兰亭序》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也奠定了王羲之在中国书法文化史上的书圣地位。
王羲之的书法不仅是唐太宗推崇,他的楷书、行书、草书均被后世所临习,其书风遗韵一直延续到今天。
初学王羲之的行楷、行书和行草,建议从《圣教序》、《十七帖》和《兰亭序》入手学习,尤其是《圣教序》可以作为入门书帖。
二、同时学习“二王”体系的书法名家行书,可以取得相辅相成的功效。
王羲之以后的书法大家,不少是传承了他的书法风格的,在笔法、结构等方面同“王体”书法一脉相承。比如唐朝的欧阳询、元朝的赵孟頫等。
学习行楷书法,在学习王羲之的同时,兼学赵孟頫的书法也是不错的选择。赵体楷书本身就带有行书韵味,很多书家也称他的楷书为行楷。如果要学赵氏行书,他的“秋声赋”、“秋色赋”都很好,其他类似的墨迹书帖也很多,完全可以临摹学习。
行书的字帖有很多,经过历史验证的,大家都在学习的就是好的。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
性格平和的,可以选择王羲之,赵孟頫,李邕一路。
性格大气的,可以选择黄庭坚,王铎等。
有点小怪异的,可以选择米芾,张瑞图等。
主要还是自己喜欢哦,又切合你的风格。
钢笔字行书,有一定基础,推荐一下学什么帖比较合适?
今天的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在网上,你几乎可以找到任何你想要的资料,而且品质也不会太差。
所以能够推荐给你的字帖自然也不少,但问题的关键是你喜欢什么风格的字,你练字想达到什么样的高度。如果只是想写个一般够实用的话,建议你学今人的硬笔名家。当代硬笔书法家很多,相信你也听说过一些。比如大名鼎鼎的田英章老师的硬笔楷书和行书;比如卢中南老师的硬笔楷书;比如王正良、顾仲安、张秀、骆恒光、任平、刘惠浦等曾经风靡一时的硬笔书法家,找到其中任何一位坚持练下去就会有一定收获。以上所说的是你只是想把字写个差不多够用即可!
但如果你想进阶让自己的硬笔字更有内涵,达到一定的艺术高度,那就需要到传统书法海洋中遨游一下了!老祖宗留下来那么多魅力四射的经典碑帖,只需一家,你能吃透七八成就会有所建树。
但你在选帖的时候一定要根据自己审美偏好和碑帖特征做好选择,不要写别人推荐而自己不喜欢的,那样你会坚持不下去。其次要选择那些相对容易上手的,这样不会因挫败感而放弃你的坚持。
根据初学,我推荐一些碑帖供你选择
楷书类:
王羲之《黄庭经》《乐毅论》这些都是小楷
欧阳询的楷书《九成宫醴泉铭》和小楷《阴符经》
柳公权小楷
如果说有一定的钢笔字基础,想练行书的话,选帖有两种思路:一是临现代人的硬笔行书;二是临古人的毛笔行书。这个看自己的兴趣爱好了,我一般建议是选毛笔小行书来练,更有韵味。
目前市面上见得比较多的硬笔行书字帖,主要是田英章、荆霄鹏、吴玉生三位老师的,也是我比较欣赏的三位老师。三个人的行书各有特点,就看你喜欢谁家的了,没有高下之分。
田英章老师的“田楷”虽然有很多争议,但是他的硬笔书法确实得到很多人的好评。他因为有深厚的毛笔书***底,因此他的硬笔行书非常有意韵。只不过他的硬笔行书牵丝萦带比较多一些,初学者学的话要注意,可能不太好学。
荆霄鹏是田英章老师***,但是硬笔行书自有面目。他的行书更偏行楷,能看出深厚的小楷功底。他的硬笔行书,不像田老师那样牵丝多,比较中规中矩,适合初学者来练。
吴玉生老师的硬笔行书,我是很喜欢的,很有古代文人书法的气韵。他的行书俊美、灵动,也能看出他深厚的毛笔书***底,风格介于田英章和荆霄鹏之间,牵丝不像田那么多,也不像荆霄鹏那样偏于楷,不论是有无基础的人都可以来练。
相比于今人的硬笔行书字帖,我更愿意推荐古人的毛笔行书作为字帖。我比较推荐是米芾、赵孟頫、文征明和当地书法大家启功先生的毛笔[_a***_]行书。
米芾的毛笔一直很喜欢,他的字转化为硬笔来写得话一样很漂亮。还记得85年那次全国钢笔书法大赛的特等奖吗?其中有一位老师曹宝麟,他就以写米芾见长,把米芾的行书用钢笔写出来,令人惊艳。学米芾的话,三大帖:《蜀素帖》、《苕溪诗》、《杭州方圆庵记》。
赵孟頫的行书字帖传世比较多,而且很多都是小字行书,也非常适合拿来作钢笔字帖。赵氏的行书秀美妍丽,属于那种雅俗共赏的风格。田英章、吴玉生老师学赵的书法都是比较多的。我小时候也临过赵孟頫的《洛神赋》,前段时间还临过他的《心经》收获很多。代表作很多:《洛神赋》《秋声赋》《秋兴赋》《前后赤壁赋》等等,都是很好的法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字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字贴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