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美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美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独创楷书书法的曹魏书法家是谁?有何依据?
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应该先大概了解中国书法史,一般的书法史专家都认为书法艺术起源于殷商甲骨文。所谓殷墟甲骨文指殷代王室刻在龟、兽骨上的占卜记录,也称“卜辞”。由于书写材料的缘故,甲骨文大部分是刻的,但亦有极少数是用墨或漆写的。从书法艺术角度看它已经具备汉字点画结构的均衡、对称、稳定等带有规律性的特点。所以一块刻有卜辞的甲骨,也可以说是一件颇为完美的书法作品了。
使用甲骨文的殷商正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青铜时代,他们将文字浇铸在青铜器上,这些青铜器上的铭文就称“钟鼎文”。当时人们把铜也称为金,故钟鼎文也叫做“金文”。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为了“书同文”,颁布法令废除六国通行的各种同义不同形的异体字和繁难的金文。命令李斯制定全国统一使用的标准字体,李斯把甲骨文和金文的精华融合原有文字的特点而创制了秦篆,这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称的“小篆”。
相传程邈是秦始皇时的一个狱吏,因罪在狱中的他潜心书体改革,把当时流行的大、小篆加以整理,创制出隶书献给秦始皇。隶书的形成和发展一般可分为秦隶、汉隶,从秦代隶书的兴起到西汉初期的发展再至东汉时期的成熟定型,隶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完整的过程。因历史的发展,政治经济的需要而登上主流书体的隶书逐渐被楷书取而代之。
东汉未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战乱频繁,朝代更替、社会最为动荡不定的时期。由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开始动摇,老、庄哲学和佛学乘时而兴,这也使文化艺术,尤其书法有了新的创造和发展。隶书也逐渐向字形方正、笔画平直、八法初备的方向演变,这种新书体慢慢取代隶书而成书写文字的楷模就被人们称为楷书或真书。
楷书的出现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里程碑,由于楷书的迅速发展也演变了行书和草书,因此也诞生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书法大家,他们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钟繇和王羲之。
钟繇(公元151~230),字元常,颖川长社人,三国时曹魏重臣。他好学多才,师法曹喜、刘德升、蔡邕等人,擅长隶、楷、行,能博***众长为己所用。正如唐张怀瓘《书断》:“真书绝妙,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从《宣示表》、《贺捷表》等杰作可以看出,钟繇就是当之无愧的“正书之祖”。
锺繇和胡昭
曹魏十大书法家有:钟繇、邯郸淳、胡昭、卫觊、韦诞、刘德升、师宜官、宋翼、梁鸽、韦诞。他们都由***魏,师法汉末名家,并在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演变。
曹魏时期书法成就介绍:
曹魏时期,书法在继承东汉书风的基础上发生巨大变化。隶书逐渐失去汉末隶书的典型特征,捺、撇等笔画变得更加尖锐,装饰性增强,日渐程式化,也因此而变得呆板而失去生机。由行书结合隶书余绪演变而来的正书,即楷书在此时产生,并逐渐规范化。
锺繇书写于建安二十四年(219)的《贺捷表》已经表现出后世楷书的所有基本点画特征。行书也继续发展,并逐渐成为北方上层士族最流行、最实用的书体,其代表人物是锺繇和胡昭,二人都师法汉末名家刘德升而各有特色。
篆书和隶书虽然逐渐式微,但仍然是当时最正统、最有代表性的书体,书法家也以擅长篆、隶而骄傲,碑志、铭刻、祠莱题字和宫殿题榜等仍然使用篆书和隶书。
曹魏时期的篆书古文以正始年间刊刻于洛阳太学的《三体石经》为代表。其余作品有《上尊号奏》碑额、《受禅表》碑额(黄初元年)、《孔羡碑》碑额、《范式碑》碑额等。其书法仍然继承汉代篆书遗风而略有改变。其中《三体石经》最为典型规范,其余则比较随意。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美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美的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