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振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振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个书法好吗?
这两件书法写的相当好,行草和隶书写的很多特色!而且书写的感觉很强。点画书写有力度,结字变化也好。行书有米芾,王铎的笔法精神,看了令人鼓舞!隶书的笔画变化好,结体也有新奇变化!确是好作品!
取法当乎上,下笔自然古
文 代先洲
第一幅行草书作品,气势磅礴,笔法娴熟,章法也完整,应该是一件不错的作品。但是这件作品最大的问题一是有些字的草法有误,如“传”“寒”等,古人云:草书不上格,神仙认不得。就是在创作之前,一定要查书法字典,把每一个字的草法弄清楚,不可错误。如果一件作品出现草法错误,即是写得再好,也是一件废品,作为书法爱好者不得不搞清楚。二是作品取法的格调不高。书法是中国的国粹,学习书法一定要学习中国古人优秀的书法经典作品,从中汲取营养。不要学时人的一些低俗作品(时人高水平的作品也可以学习),不然让自己的作品格调太低。
第二幅隶书作品,写得轻松自然有自己的想法很好,也还不错。这幅作品同样存在取法不高的问题。学习隶书,汉隶是绕不过去的门坎,一定要在汉隶上下功夫,然后上追秦隶,简书,丰富自己的笔法,从而形成自己的隶书语言符号。
习书取法要乎上,
下笔自然有古人。
一家为主融其他,
自出机杼写天真。
第一这幅作品笔笔有法,绝无江湖气息(说江湖字是外行中的外行只认田字那类人)。
第二笔法丰富,既有米芾刷字的沉着痛快,又有张瑞图那种对折的精髓处理的理解,浓枯的运用可以看出对颜真卿《祭侄文稿》临摹功底。
第三书写者天赋很高,想的多懂的多写不出来就是天赋问题,书法这门艺术对天赋要求很重要,百分之99.9的书法家其实就是个书匠就是这个问题。
第四说说遗憾,前两字“春城”明显未进状态,纸不够好,若用仿古黄厚纸比这工业漂白的纸提升作品档次,书写者并未达到最佳书写状态。
给我写类差不多吧,反正咱也不出名。看看我写的吧
艺术这东西本身就很抽象。好多艺术***生前都说不是艺术,没谁认可,作品当垃圾一样乱扔。一旦出名,放个屁都说香。这就是现实。
翻到这个问题,来了兴致。答主不是书法家,只是一名非常普通的书法爱好者,凡是遇到这类似的问题,总想试着回答一下。因为我个人认为学习书法首先要懂得鉴赏,也就是起码要知道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作品,才有改进和努力的方向。以下只是我的一些浅见,若有不恰当之处,诚请大家批评。
这两幅作品很棒。我粗眼一看就认为书者绝非一般的爱好者,而是一个笔耕多年的书法家。看到落款为张风塘,我特意去百度了一下,果然张风塘老师不仅是中书协会员,还是美协会员,而且已50多岁——和我的猜测大致相同。唯一没想到的是书者张风塘老师的主攻是绘画。第一副行草用笔大胆而且果断,特别是最后一幅字篆隶结合,加入行书笔意,却显得非常自然,毫无违和感,从面上看书写速度不慢,反映出书者成竹在胸、用笔老辣。通篇之下,无论是布局、行气还是结字、用墨都很自然,偶尔出现的飞白也没有突兀造作之感。一般年轻的书家很少有达到这样功力的。
细看之下,这两幅作品应该是应酬或者应付之作。为什么这么讲?首先,看落款,两幅作品的落款安排得太紧凑。特别是第二幅作品,完全没有提前谋篇布局的痕迹,甚至不严谨——陋室铭句......张风塘,细读之下,很容易令人误解陋室铭是张风塘老师自己写的一样,这种歧义是书家的忌讳。如果是精心创作的话,绝对不会如此草率,要么把落款的小字再安排多些,要么换张大一点的纸。其次,看用笔用墨,张老师两幅作品整体用笔和用墨没得说,但一些细节能反映出来作品的草草应付之意。第一幅字里面的“食”“柳”等字,明显有枯笔情况下速度过快导致没有着墨,继而补墨;另外“御”字怎么看都是个“彻”字。等等迹象,可以看出,张老师在写这两幅作品时,处于完全奔放自由的状态。
不管怎么说,尽管这两幅作品有败笔、瑕疵,但仍不失为好的作品,毕竟哪有完美之物?而且,从两幅作品上,也能看出来张风塘老师的书***底是深厚的。从这两幅作品,大家是否能看出来,一名辛勤笔耕多年的书法家,在面对亲朋好友或上司***的“拿来主义”时的无奈呢?赔了纸墨,赔了时间,还要赔上笑容!!!!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振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振字体行书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