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运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运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使转怎么运笔?
“使转”笔法来源于篆书,在草书当中得到极致应用,唐代书论家孙过庭《书谱》中说:“草书以使转为形质”,后来在行书中借鉴草书笔法,引入使转的概念,使得行书的速度感和流动性等到强化,有一点草书笔法婉转悠长的意味。
具体来看王羲之《圣教序》、《晋 · 王羲之 · 尔今帖》中的几个例子:
“有"字的使转,像是冰上速滑运动员柔和而充满爆发力的表演;“物"字左部精致的扭转处理曲线优美,右部的弧线回转悠长,空间洞达。
“习"字回环往复,抛出,扣转,抛出,扣转.....节奏稳定的重复动作中蕴含着一种十分隐蔽而含蓄的加速;《晋 · 王羲之 · 尔今帖》“也”字的使转牵连又更加精彩,表现为粗细变化,强调虚势的呼应,行笔淡定,有“峰回路转"之妙。
练习着用呗,不充分练习,光说是没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道家讲究“大道至简”,佛家也说“是真佛只道家常”,儒家“知天文、识旱涝”。世上的大道理其实就隐藏在生活的枝梢末节,同样,所有的书法理论都得落实到“练习”这两个字上面。
关于行书的使转和运笔,我主要说两点:
学习行书要想用笔流畅,一定要学会运用手腕,执笔的姿势非常的重要,千万不要用枕腕法,一定要把手腕悬起来。
手腕悬起来才能运动灵活,用手腕带动手指和毛笔,这样写出来才能流畅和连贯。
2,要学会分组训练
刚开始练习单字的时候,要根据具体情况把一个字非常两组或者三组来写,一组里的笔画要一次完成,不能再像楷书一样了,一笔一笔的写,要一笔写多个笔画。
你比如这个谢字,就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写,当然你写熟了一笔写出来也是可以的,但是分成两部分会更有节奏感。言字旁和“身”一笔写成,左边的寸一笔写成。
节奏感在行书里面非常的重要,而分组本身就能产生节奏的美感。
写一整篇内容的时候,要把前几个字或者几行字分成一组来写,这也是保持连贯的一个重要方法。
如上图,这是米芾的《李太师帖》,它的字与字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不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你一口气很难写完一行,好把它们分开组来写。
分组写,会让你的字更加而从容,不至于太快而粗糙,也不至于由于太慢而显得笨拙。
你觉得呢?
很多人不明白使转是什么,其原因在于一些书法家用一些很玄、很虚的说法来解释,这样永远也说不清。
我认为,使转就是笔锋转换处的处理方法,这种转换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笔画转折处,二是同一笔画行进时方向的细***化处。后者往往被初学者忽略。
使转的方法就是提按。提按即下笔收笔,下笔(起笔)是按,收笔是提。
不过,提并不是指将笔锋提得离开纸才叫提,只要在笔按下后,稍微提上一点不离纸也叫提。
事实上每一笔画的全部行程,并非简单到只有一按一提,而是一画中,有很多提和按。
当笔锋在一画的行程中,个可时要转一小弯,有时要有些上下。这样一画在形态上就会有粗些的地方,有细节的地方。粗是按的效果,细是提的效果。
即使形态的粗细,细微到肉眼看不出,但其提按的行程是存在的。
接的地方,稍一停顿,锋就转了,这种地方叫顿。转换笔锋的地方又叫“换笔”。
总之,这一切都是提按的变换与连续,使转说白了就是如此。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感谢悟空问答,邀请我!
我在大量的学习和教学当中,不断的摸索,行书使转运笔的技巧,使行书既灵动又有力度。正确的运用使转可以增加书法的美感,对书法而言是一个十分高超的技巧,灵活掌握运用使转技巧,是每一个书法者必须具备的。
在书写的过程中,为什么要使转?怎样的使转?让我们一起我们来进行探讨吧!
使转的目的就是为了增加书法的立体感,笔锋在运动时始终保持主锋(中锋)在笔划的中心,副毫在笔画的四周。这就叫中锋行笔,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因此写出来的笔划重心即在中间,呈现立体感。
中锋行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虽然在点画形态上有千姿百态,但中锋行笔的原则却是书家不可逾越的。
中锋的对立面是侧锋,侧锋也可以产生立体感,但是对于书家的要求很高,只有掌握了中锋用笔,熟练之至,才能够兼用侧锋。侧锋取妍,中锋取劲。
怎样使转用笔?
任何字体,每一个笔画。都分为下笔,行笔,收笔三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是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用笔的基本要求,尽量使中锋垂直于纸面,不使笔毛散乱。在使转过程中的提按就是为了让毛笔恢复原状,始终保持中锋。
行书的使转运笔和楷书是一样的,只是楷书的比较明显,行书因为书写速度比较快,使转比较模糊,不那么突出,所以说楷书是行书的基础,就是这个道理。
在书写过程中有提按使转,提,就是让笔离开纸面,让笔恢复原状,按,就是铺毫行笔,在转折处,提笔以锋尖抵纸,中锋恢复垂直的圆锥状,再向任何一面出锋都可以保持中锋。
衄、挫、折、转,分别是书法中改变运行路线的笔法,怎么应用?
有时不得不佩服古人,给书法想出那么多玄之又玄的名词,只一个点画的写法,就派生出冰点、暗筑、蟹脚、散水、直波、流水等等说法。
而笔法中也出现衄、挫、折、转等说法,对于我辈爱好者,其实没有必要去记那些名词,在实际书写改变方向的笔画时,我们只需抓住两点即可。
1、提按是改变笔画方向的常用方法。
有人说,几乎所有的笔法皆可由提按派生而出,此话很有道理,一按一提,笔锋一散一聚,此时再往任何方向运笔,皆可保证中锋。
衄挫等笔法实际就是运用提按来调锋,所以懂得提按,其他笔法就都明白了,所谓一通百通是也。
2、分笔是改变笔画方向的偶用方法。
分笔就是将一个长的笔画,分成两笔书写。这样书写可简化笔法,同时,在圆弧较多的作品中增加变化。
但是,一件作品中,分笔不能太多,否则贯气有问题。
在书法上,老祖宗给我们出了太多难题,但只要抓住核心问题,一切就都迎刃而解了。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用笔之法没那么复杂,抓住根本,那些细节可不用管它!用笔根本是什么呢?一曰提按。即在行与不行中,对纸面作垂直运动。一是减少或增加笔亳的磨擦力,一是使笔亳开或合,聚和散。按则笔毫铺开,提则笔毫聚拢。铺开线条变粗,聚拢线条变细。按磨擦力大,变向困难,提磨擦力小变向容易些。所以变向时均需松劲,轻提!而如需涩劲之味,则只能不松劲轻提,而用降低用笔速度,慢行变向。这很象汽车爬坡换挡。原理是一样的。这是提按。
除了提按上下运动外,那就是平行于纸面的前行。前行的轨迹叫行笔路径。行笔路经又可以叫使转。使转过去只把它理解为变向时的笔法。其实这是错的!我举亇骑自行车的例子。***如使转是自行车龙头,转大弯叫使,转小弯叫转。那请问,上自车呢(起笔)?下自行车(收笔)?直行呢(无转弯处之行笔)?都不需要把控自行车龙头吗?既然使转是改变前行路径的方法,那它就是自行车龙头!所以整个行笔路径都在使转!故使转即行笔路径!
其实用笔之法就是提按和使转(行笔路径)。除此之外,尚有二者合和之法!因为提按和使转我们在用笔中往往是合而为一,形成合力点及合力方向!也就是说我们的一个用笔动作中,既有提按又有使转!合和的好坏,也会影响我们的书写速度,和点划的质量。
我们知道起,收笔或转弯抹角处为小圈。小圈即行笔路径短小且行笔方向多次变向。上面的一些笔法指的多是此处的用笔。其根本之法仍是提按使转!只不过动作慢一些幅度小一点罢了!在书法中还有大圈。大圈指的是行笔阶段。那么,行笔阶段即大圈中有无小圈?仍然是有的!或如涟漪或如波涛,这样点划才丰富多彩气象万千!
最后那就是提按使转合力动作的速度和节奏,力量和幅度的合和协调了。做到如上所述,我们在书法中就得笔了,能够做到心手双畅了!为了上大家明白,下面有几张图可解惑!
衄锋、挫锋、转笔、折笔都是书法中笔锋运行的运动形式。
转锋有别于捻管,它是笔锋做旋转动作,不是指笔管旋转。转锋是在起笔、行笔、收笔的整个运笔过程中,笔不停顿。折锋则是在起笔、行笔、收笔的转折出,略顿笔折锋。
所以说“转以成圆”、“折以成方”,意思是说转锋成圆笔,点画不露棱角,折锋成方笔,棱角分明。
上图八大山人作品,多用转锋。
至于衄锋和挫锋,唐张怀瑾有这样的阐述:
“衄锋,住锋暗挼是也;烈火用之。”
“挫笔,挨锋捷进是也,下三点皆用之。”
衄锋的重点是“住锋暗挼”,就是停笔,但也不是简单的指停笔不动,是要在停的过程中,暗藏揉搓之力。
衄锋的重点,是要区别于回锋。衄锋不是指在末端回锋收笔,而是指在末端有逆笔回收的用笔,迅速逆锋回笔收势,使点画表现出斩钉截铁的效果。
草书尤其重视此法,如下图。
@鑫爺 图文【在书法创作中,其提、按、转、折、顿、挫等笔法的运用】
笔者认为:要掌握好本文的题目,首先要从执笔方法入手。
一.执笔的方法,即做好指实掌虚,柔中带硬。
二.多练习古代书法宗师颜真卿的书法《多宝塔》,他的这本帖字笔法清晰,起承转合苍劲有力。
三.练习书法最好用狼毫制成的毛笔。
提、按、转、折、顿、挫等书法中的笔法,多加实践练习,在实践中才有感觉,才有力量运用到毛笔笔尖的切身体会,在一过程完成好了,这些书法笔法的运用就能掌握自如,水到渠成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运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运转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