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都字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都字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
应悟空邀请,草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书写时有何技巧?我的回答是: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在书法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书法书写形体,其名草体。(草体包括章草、今草、狂草和行草。四种不同的草法。)如章草就是隶书的草写体,它的特点是横画上挑,捺画如隶。结体简约并萦带相接连。今草通过演变,在章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把横折,竖挑,撇撩变成为环转,有意沟通(做到意到笔不到),以细如萦带的接连,就是笔画有承上接下之意,自始至终意态相连,神气贯通。行与行之间要揖让顾盼之姿态。狂草的明显特点是体势连绵不断笔意洒脱奔放,字字上下牵连,飞动游走,通篇混成。行草的形成比较晚,它是在楷书字的结体上吸取融汇了今草的结体知用笔方法而形成的一种行草体,也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手写体。
,书写时有那些技巧?就是用笔书写时要注意笔法,笔力,笔意和笔势。笔法就是书法的规矩和准则,要求持笔沉稳和轻灵,注重运笔的藏和露,使转提按,疾缓等方面,达到落笔准确,行笔流畅,收笔自然之效。
草书的产生,是在秦时战事频急,战攻并作,军书交驰,信鸽纷飞,迫于军情,篆隶费时,趋便救急,故作隶草。汉末张芝所创今草,把原来实用型的草书,转变成了更富于观赏性的书体。
草书的特点有什么?疾、逸、韵、奇。
疾如惊蛇入草,电击长空。逸如群鶴戏海,凤舞九天。韵如流风回雪,薄雾蔽月。奇如云集水散,山崩浪奔。
若美人之婀娜,若藤萝之繁萦。欲进还止,欲展复停。婉若杨柳迎风,飘若惊鸿一瞥。其状无方,仪态万千!
草书的书写技巧,是一个人书***底综合能力的体现。笔法的精熟,构思的奇巧,没有坚实的书***底,靠理论上的诀窍是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意义的。草书的书写技巧,除了苦练,别无途径。
草书的主要特点就是“草”!这个草字不是潦草、草率,是指的草书书写时的笔墨若不经意、疾如闪电的狂放惊奇效果,而这种奇特意象又不是用毛笔胡乱忽拉出来的,所以创立草书的草圣张芝说:”匆匆,不暇草书!”就是说急吼吼写不了草书。
这是一个矛盾,既要写出自然界的惊天地、泣鬼神精彩景象,又要从容徘徊、指点江山,下笔千里阵云,谁能达到?
因此张芝草书以后,王羲之甘拜下风,王献之只是略胜其父,……直到大唐张旭、怀素奇绝独出,才颓然天放、纵横千万,把狂草推上了书法的高峰,成为唐代文化三绝之一,成为中华文艺精绝之首。
那么狂草书写有什么技巧?这个问题使汉末的草书追求者几乎疯了,即使疯颠也无济于事,因为学草如丈二金刚,也摸不着头脑。
唐人怀素以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闻名天下,他最终公开了书写狂草的诀窍是:自言转腕无所拘,大笑羲之用《阵图》!
运腕,就是笔法,就是草法。不会运腕,无缘狂草。不会运腕,也无缘书法也!
草书的主要特点是线条的节奏性抒情。写好草书必然要过线条关,有多少人写的草书线条无力没弹性而使人索然无味。草书是在快速运动中对线条的艺术性处理,必须要学会绞转笔法,绞转笔法要练习篆书,还要加入隶书的起笔和收笔,还要再练习章草,使线条凝重,练习篆隶后,字必然格调不同,有高古气息,这非常难得。
看上图张旭的线条,真可谓登峰造极,神的点下面的一笔,出现两个角,这么快的速度,有这种处理,当代还有谁?观其字,内劲充盈,战斗力爆表,无一个笔画不劲力十足,节奏感和张力无可挑剔。草书必然要抒情,没有感情,字就是死字,在书写草书时,节奏感非常重要,要有几个字的组合,要形断意连,要有轻重缓急,要一笔写数字表现阴阳和块面。总之,草书是书法艺术的最高殿堂。附作品。
草书是汉字五大书体之一,《说文解字》中说:"汉兴有草书"。草书始于汉初,是为了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简单的讲其特点是:存字之梗概,损隶之规矩,纵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创之意,谓之草书;再一个特点是结构要简省、笔画须连绵。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而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在狂放中尽显书法艺术之美。至于书写技巧,简单的讲,书写章草时多注意:一、第一笔起笔和最后一笔收笔的横画带有有蚕头燕尾的笔调;最后收笔的右斜捺画,凝重而长,它带动整个字险峻与灵活,重笔多在字的末端,收尾都比较沉稳;左右结构的字能不连一般不连,字与字之间断而不连。书写今草要多注意:文字之间的连缀,以及字的连绵回绕,每个字要力求变化和差异,行笔自然,刚柔相济,疏密适宜。书写狂草时要注意:笔势相连且圆转,字形狂放而多变,并将今草的“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但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请问古人写字的尺寸一般是多少,用笔的笔毫有多长?
练习过一段时间的书法,很羡慕那些写一把好字的人,无奈少年时的心浮气躁实在不适合练字,是以只练过很短一段时间,一直到现在还是一笔烂字。
练字一般从楷书开始,楷书是基础,练的是字形、结构、笔划,论字的大小也是以楷书为例:
中楷:一寸见方,也就是3.3厘米见方左右。字体大小以此为准。
小楷:是指中楷一半大小,字体1.6厘米见方左右。
大楷:是指中楷两倍大小,字体6.6厘米见方左右。
榜书:或者又叫斗书,古称“署书”、“擘窠大字”,这些都是几十公分以上的大字,牌匾、对联等常用。
蝇头小楷:是指小楷一半大小,0.8厘米见方以下的小字。
毛笔的尺寸根据字体大小选择,字体大小最好跟字帖的字一致,这样更容易练习笔划。小楷用小号,中楷用中号,大楷用大号。小号笔毫6分左右,中号一寸左右,大号一寸半左右。初学者最好用狼毫笔,笔锋硬、吸水少容易掌握,字体骨感强。而羊毫笔写出的字更圆润。
爱美食,爱美文,喜欢就关注我吧!
古人写字的大小也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有所变化。从现存的文物我们可以看到,秦汉时期古人字主要是写在竹简、木片上,虽没有统一的尺寸,《云梦秦简》的《秦律十八种》简长27.5厘米,《法律问答》的简长却只有25.5厘米。而简的宽度也大约在0.5厘米左右,0.6、0.7的有,0.4的也有。
汉简和秦简尺寸差不多,魏晋时期,纸张成为只要记录媒介,《伯远帖》是东晋王珣给亲友伯远书写的一封信,纸本,行书,5行共47字,纵25.1cm,横17.2cm。每个字也就2.5cm左右。
唐代《祭侄稿》纵28.3厘米,横75.5厘米,单字在2.8cm左右。
宋代《苕溪诗帖》又名《苕溪诗卷》,北宋书法家[_a***_]书,纸本,行书,纵30.3cm,横189.5cm,单字大小3.5cm左右,
明代唐寅《落花诗》纸本册页,三十四开,每开尺寸27cmx30Cm,单字也是3.5cm左右。
纵观古代书法经典,行草书一般不超过4cm,由此可知,笔的长度也应该在4cm以下。明后期随着大幅纸张和羊毫毛笔的广泛使用,书法作品的尺幅开始变大,出现了不少四尺中堂对联。
综上所述,在临帖的时候要注意靠近古人,笔用中小兼毫,字尽量接近原贴大小,适当放大,避免把单字放大数倍临摹的情况,放大临摹导致笔法、书写速度、线条把控都不对,属于重新创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都字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都字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