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僵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僵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究竟怎么理解?
无法理解!似乎没有这种说法!
楷书沉稳行笔,柔中带刚。
在楷书的作品写作中,需要沉稳行笔,注重笔画的粗细与刚柔的变化;注重字体框架的结构变化。这样才能将一幅作品写好。从整体章法来讲,也需要达到整章字体基本一致,而不可忽大忽小,忽细忽粗,要做到“纵有行,横有列”,纵横整齐,在落款,加盖名章后,看整幅作品情况,可加盖闲章,以提高作品的灵动性与艺术性。
比如,上图中柳公权的《神策军牌》之书写,劲道而富含骨力,在日常学习中可以做一个范例深入的学习与研究。
楷书作品,从整体来看应该是:清楚、平稳、匀称、大方,让人赏心悦目。
行书洋洋洒洒,急缓有度。
在行书的作品写作中,行笔的快慢要依据作品整体情况而定,墨之浓淡也需根据作者对作品的理解而适当调整,整个篇章需要首字引领,字与字、行与行、列与列之间相互照应,相辅相成,整个布局舒适合理。
依据自己对章法的设计,可以选择“纵有行,横无列;横有行,纵无列;纵无行,横无列”中的一种方法来书写,整体篇章行气贯通、自然而不做作。
另外还可按照当时作者对整幅作品的理解,和自己当时的情绪与心境来对作品进行发挥。这样才能写出一幅自己满意的书法作品。
比如,下图中苏轼的《赤壁怀古》就是一幅非常具有情怀的作品示例,把作品的豪放之气势皆发挥与笔墨之间,我们可以对这幅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探讨。
行书作品的写作过程,笔势的运行要急缓有度,从容不迫,顺从自然。
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作者充分理解写作内容的含义,这样在写作过程中就会将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心境与作品紧密结合,从而写出一幅好的作品。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我头次听说,至于理解,也肯定更谈不上深刻了,记得启功倒是说过类似的话。
写行书时,有时会有这样一种手感:不急不躁,闲庭信步的运笔,洋洋洒洒,不知不觉已写了几页,沉浸其中。
这样写的行书谈不上快,和日常行书比,是略慢的。
又说“夫字有缓急,一字之中,何者有缓者?……”大概意思是讲,写字要有平平仄仄的韵律感,有缓有急。
硬笔与软笔是相通的地方,写一段文字,大概呈现什么风貌,写字前心里就要有数,字的缓急轻重,多临多思多写,自然也会有相应的感悟。
这样写行书的感觉,是很有乐趣的一个过程,此其一。
再者,有轻重感的慢写行书,也是巩固行书的重要方法,结构能写对,却不能自然书写,慢写就是个很好的过渡。
至于慢写行书,写的有多慢?
正如赵孟頫的楷书,有些人说是行楷,其实,只是笔画间的顾盼、呼应更明显了而已。
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指的不是绝对值。行书的书写速度,肯定比楷书快。否则行书就不会成为日常书写最常用的书体了。
这里说的行书慢写,楷书快写,是指的是在单一的同类书体中的快慢。不是行书与楷书相比较的快慢关系。
行书本身的书写速度快于楷书。行书慢写,说的是行书中的节点,要留得住笔,不可信笔浮滑。王羲之《书论》指出,下笔不用急。为什么?笔是将军。故应筹谋画策。指的就是意在笔先。心里有了规划,点画位置,才不会造次。
书法中常说的“疾涩”,用我们现在比较容易理解的词语来讲,就是节奏的变化。节奏是快慢变化交替进行的。涩,是沉着稳健,力透纸背。故应迟。疾,劲捷刚强,故应快。每书欲十迟五疾,十曲五直,十藏五露,十起五伏。运笔在有序的节奏中进行。不可以用匀速的快或者是慢来书写。明白了快慢的关系,就不难理解“行书慢写,楷书快写”的道理。
行书慢写,故而从容俊逸,以去狂戾之气;楷书快写,故而灵韵自生,以避阻滞呆板。我的理解,行书适当写的慢一点,更显沉稳内敛与法度精神;楷书写得快一点,更显字法老到和笔法练达。
这话有一定道理,但并不适用于所有的人。比如写行书本来就很慢的,或者写楷书本来就很快的,则不必参考。新手不可学,老手不必学,尤其适用的,是书***处于入门阶段的朋友。
速度比节奏更重要,它可以改变书法作品的形貌气韵,甚至会带来质的变化。书写速度内涵十分丰富,我曾在群里说过,什么是书法之妙?有快有慢,有实有虚,有正有欹,有圆有方,有妍有拙,方为书法妙品。
以抱庸为例,硬笔楷书的书写速度为每分钟10个字,平均6秒一个字;行楷快一倍,每分钟20个字左右;行草则为每分钟30个字。大致是这个速度。行草写慢了,就嫌迂愚,有损凌厉之气;行楷写慢了,就觉阻涩,如梗在喉扭捏不爽。所以,每个人的书写速度要根据自身基础和书写习惯来合理选定。
启功先生曾言:“行书宜当楷书写,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楷书宜当行书写,其点画顾盼始不呆板”,主要讲得是字法,但其中也包含着速度的问题。
抱庸以为,熟能生巧。总的来说,书写速度是随着书法养成逐步提高的。书学者应遵循个人实际与客观规律,可以逐步强化提高,但不可舍本逐末揠苗助长。
抱庸浅谈。文中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行书用笔易快,易浮薄。仍须沉着,楷书用笔易慢,仍须沉着中点画有飞动之势。
写行书时,写着写着速度不由自主的就会越写越快。点画不精到,会产生油滑浮薄毛病,虽有"满纸烟云″处处枯笔的效果,但笔墨没沉到纸里面去,显得无骨力,行书适当降速慢写,沉着凝炼,妙在其中。
楷书用笔太慢,也是字无筋骨,无神***。适当加快速度则有笔势,点画活泼有呼应。静中有动。
写行书的同时,练练楷书。学楷书的同时,结合练练行书。使写行书有楷书的感觉。使写楷书有行书的感觉,形成互补。
褚遂良楷书《伊阙佛龛碑》,书写速度稍快,在楷书中增加了行书意。笔力刚劲,气韵生动。
此碑是褚遂良早期代表作。在他书写的楷书中是最大的。也是中国石窟寺中现存最大的摩崖碑刻。刘熙载赞道:"兼有欧虞之胜。″康有为评:"清虚高简。″
(上图为褚遂良书《伊阙佛龛碑》局部,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僵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僵硬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