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代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古代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古代十大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 天下第三行书——《黄州寒食帖》, 第四行书——《伯远帖》, 第五行书——《韭花帖》, 第六行书——《蒙诏帖》, 天下第七行书——《张翰思鲈帖》, 天下第八行书——《蜀素帖》, 天下第九行书——《松风阁》, 天下第十行书——《土母帖》
古代行书四大家?
1、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羲之真迹早于不存于世,唐代的精摹本历来已被当作真迹看待。由于年代久远,且本帖享盛名久,和王羲之其它墨迹一样,对它的摹刻年代就有不同推断。
2、欧阳询,字信本,汉族,唐朝著名书法家、官员,楷书四大家之一。欧阳询聪敏勤学,读书数行同尽,少年时就博览古今,精通《史记》、《汉书》和九成宫(李祺本)《东观汉记》三史,尤其笃好书法,几乎达到痴迷的程度。
3、颜真卿(709年-784年8月23日),字清臣,小名羡门子,别号应方。书法立坚实骨体,求雄媚书风、究字内精微,求字外磅礴、臻神明变化,与生命烂漫。
4、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刘字的七个演变过程
刘,汉语一级字,读作liú或liǔ,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从⼑,甲⾻⽂的戼字像两⼑斧并⽴之形。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说文解字》无“刘”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不便深究字义而失收。
刘,作为姓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刘除了姓氏之外,还有人们所不熟知的许多神奇的含义。
一、刘是一种象征权威的巨斧
刘,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金,从刀,戼(应读 liú)。甲骨文的戼字像两刀斧并立之形。宋·马永卿 《嬾真子·正月刚卯》:“盖刚者,强也;卯者,刘也。”
王国维曰:“古音卯刘同部,疑卯即刘之***借字。”胡小石(1888年-1962年)先生说:“卯为刘之原字”,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巨大的战斧,是权威的象征。华夏人崇拜“战斧”与“***” 抡起巨斧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作为一种形似斧钺的兵器,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西汉博士孔安国传曰:“刘,钺属。”唐代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曰:“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俞樾:《曲圜杂纂》五)。
因为“卯”是刘的本字,是杀牲的刀斧类利器。卜辞中殷人多“卯几牛、卯几牢、卯几羊”杀生祭祀的记载,所以劉引申为“杀、宰割、杀戮、凋残”等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代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代字体行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