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真正的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真正的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郭沫若真迹鉴别,是否是真迹?
不是郭沫若的真迹。不过这件作品虽然有瑕疵,感觉笔墨功夫还是不错的。
首先气韵就不对,没有郭沫若那种大刀阔斧,酣畅淋漓的气度与文人气息格调。无论是用笔还是字形结构都显得比较拘谨。郭沫若的书法,有些点画或者说主笔非常突出,甚至如长枪大戟,不惜打破传统规矩和章法法度 。这件作品的结构处理有些做作,左上角的那个字处理的非常笨拙。
比如落款,“郭沫若”这三个字的气度就不够。“郭“字的“口”字,又写成了墨疙瘩。“若”字的“口”部字的运笔,就没有交待清楚。
用笔不够灵动,点画线条单一,郭沫若的书法点画线条粗细轻重变化非常悬殊。用印也不对,感觉是仿可的,而且就是书写这件作品的人仿刻的。而且这两方印的风格不一致。更让人搞笑的是两方印,都是姓名印,第一方的内容是“郭沫若”,第二方印是“沫若”,显然是多余的。以郭沫若的文化造诣,不可能钤盖印章如此低劣和不合乎基本的规矩、原则。
网络搜索了一下,发现了另一件作品,其用印近似,
感觉这件作品也不对。我们欣赏一下真正的郭沫若的书法作品。这件作品来于书法欣赏网,其真实性是比较可靠的,而且就气度上就不凡。
这几件作品就非常生动,充满一种文人的灵气雅致。点画线条的粗细轻重变化非常方法,而且和谐融洽,通篇作品没有一笔给人迟疑生涩之感。走作品有一种挥斥方遒的书生意气。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8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青年郭沫若的书法得到社会承认,始于辛亥年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郭沫若在繁重的国事之余从事更为丰富的书法创作。他慷慨为人,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为纪念建国15周年而创作的巨幅书法作品是郭沫若书法作品的代表作之一。[17]
在他的书法作品中,处处透射出一种“文”的气息,宠万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种思绪,从笔端涓涓流出,生成与他诗、文、史种种学问修养相融合的化境,以书法的外化形式展现给读者。
题主所附的这幅书法,写的内容是1961年5月郭沫若先生游泰山时写的《咏普照寺六朝松》诗:
很明显,这幅《游泰山诗词》书法(见图一)不是郭沫若的亲笔。
虽然,从字形结构、签名落款和印章上看,都模仿得很像郭沫若,但我仅凭字上就可以判断,这不是郭沫若的亲笔,是别人模仿的。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
(图二是郭沫若手迹,可以对比一下)
首先,从气魄上来看就不对。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发现有外貌长得非常相似的人(也有一些大人物找替身),光看照片很难分别,但是只要一见到人,立即可以分辨出来!因为一个人最难模仿的是气质,看气质一下能分辨。
郭沫若在世时被捧为大文毫(不是一般的作家、书法家),他的书法以气魄胜。像题主发的这幅,看起来就很拘谨,写字小心翼翼的感觉,怎么会是出自大文豪之手呢?
有的字很漂亮却被说成是江湖体,哪位老师能回答江湖体与书法的区别是什么?
朋友们好!我是杨志勇!
今天我来解答一下何为江湖体。所谓的江湖体指的是没有笔法,恣意妄为,随意涂抹,说白了就是自由体。从来不临帖,或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粗略的临摹几次,就要出帖。信笔挥洒,好多人觉的这样痛快,以至未能有成。其实只有认真的研究名帖,刻苦磨炼,才能达到随心所欲而不逾距。
至于你说:有的字很漂亮却被说成是江湖体,这其中有两个原因!
第一有的人对书法不了解,比自己人强一些,就觉得很好。一大部分人就是这样的认为的,我见过有一个女江湖,书法最多是入门,凭着厚黑学研究的到位,其字居然卖的很好。所以大众的书法审美亟待提高!
第二是有的人书法确是写的不错,但同行之间相互排斥,恶语相向:某某写的太差了,简直俗不可耐,等等…这种现象非常普遍,所以任何事情不能一概而论,要一分为二的看。
以上是我个人的粗浅认识,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首先搞清楚何谓江湖和江湖体。江湖泛指古时不接受法律约束而适性所为的社会环境。江湖体是指没有笔法、章法、字法等传统书法法则,也就是不临帖、不研究古人的书法精髓,任意的胡写乱画,还美其名曰创新的自由体。
其实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伪命题。因为字不能用漂亮不漂亮来形容。书法书法,书之法则,师法古人,始得造化。取法乎上得其中下,不取法得其俗。俗就是江湖体,没有法则的江湖体不可能漂亮,没有法则就不是书法 ,书法两个字就是书中有法才是书法,没有法则的江湖体何谈漂亮?怎么能算书法?充其量不过是毛笔字罢了。这就是江湖体和书法的区别。
严格地讲,这是今人的说法。古人没有此说。何谓江湖?这是相对于庙堂的地位而言。古人讲“文人墨客”,都是儒雅之士。古人写字都用毛笔,读书人都会写字。读书人都是奔着入仕去的,科举考试都是按照朝廷的规定内容进行的,四书五经自然是少不了的,对考试时的书写也是有严格选拔标准的。董其昌初次秋试就是因为考试试卷书写不好而被淘汰。后来也因此事发奋图强,创造了著名的应试书写标准“馆阁体”,从此成为书坛“一代宗师”。古代能够利用“文房四宝”写字的,基本都是读书人。他们书写是严格按照取法高古的标准训练的。那时候,无论是庙堂还是江湖出手的都是“书法”。
今天,科技的发展给书写带来了更多的便利,书写工具、书写材料、书写介质、书写用途、书写场所等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随着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特别是随着人们环保理念的建立,电子化办公被广泛运用,书写的实用性变得越来越少,特别是毛笔书写,基本离开了实用范畴,逐渐成为艺术欣赏的方向,就如同绘画一样,自从脱离文字初始的符号意义后,直接变成了纯粹的艺术。
书法进入艺术的范畴,自然就会有大众审美的关口和评判认知。虽然书法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审美对取法的要求是有共识的。字法、笔法、章法、墨法,情趣、意趣、乐趣,雄奇、秀美、书卷气等等元素,已经随着几千年的书法审美习惯,将“法度基因”植入行内书家的意识之中。
喜欢书法的人,从入门开始就应该“首立法度”,取法高古,用神品、妙品、能品的镜子对照自己的进步。临帖训练是躲不过的坎,历史上的大家终其一生都在临帖的路上度过。如果认为自己的书法水平能够入流了,有一个考核标准,临帖“下真迹一等”。取法于哪个人,哪个帖,哪个碑,能够写得比真迹稍差一点,普通人看不出来就成功了。[_a***_]就有如此经历,借朋友收藏的王羲之真迹临习,还给朋友自己临写的作品,众人很久都没有发现,最后还是米芾主动换回赝品以达到考察自己书写水平的目的。
艺术是一件崇高的事情,容不得半点马虎和调侃。“自然”是上帝的造物,“艺术”是人类的展品——朗费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真正的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真正的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