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义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义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刘字的七个演变过程
说文解字》无“刘”字,大概是因避汉皇帝刘姓之讳,不便深究字义而失收。
刘,作为姓氏,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但刘除了姓氏之外,还有人们所不熟知的许多神奇的含义。
一、刘是一种象征权威的巨斧
刘,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金,从刀,戼(应读 liú)。甲骨文的戼字像两刀斧并立之形。宋·马永卿 《嬾真子·正月刚卯》:“盖刚者,强也;卯者,刘也。”
王国维曰:“古音卯刘同部,疑卯即刘之***借字。”胡小石(1888年-1962年)先生说:“卯为刘之原字”,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巨大的战斧,是权威的象征。华夏人崇拜“战斧”与“***” 抡起巨斧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有关。作为一种形似斧钺的兵器,最早见于《尚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西汉博士孔安国传曰:“刘,钺属。”唐代孔颖达疏引东汉郑玄注曰:“刘,盖今鑱斧。”清朝末的大学者俞樾说:“当以《顾命》‘一人冕执刘’之刘为‘刘’字本义,盖兵器也。”(俞樾:《曲圜杂纂》五)。
因为“卯”是刘的本字,是杀牲的刀斧类利器。卜辞中殷人多“卯几牛、卯几牢、卯几羊”杀生祭祀的记载,所以劉引申为“杀、宰割、杀戮、凋残”等义。
刘,汉语一级字,读作liú或liǔ,最早见于甲骨文。本义是杀,后延伸至表示斧钺类武器等,繁体为劉,形声。从卯(戼)⾦,从⼑,甲⾻⽂的戼字像两⼑斧并⽴之形。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行书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
行书如何在保证速度的前提下写得好看又出笔锋?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笔锋?
笔锋就是在书写的时候,点画线条的粗细变化。硬笔由于工具的限制,一般人书写的时候很难表现出线条的粗细变化,但是练习过硬笔书法的朋友们会有意识地在书写的时候,写出这种粗细变化的笔锋来。
汉字是由基本的笔画构成,我们在写这些基本笔画的时候,一般可分为三个步骤:入笔、行笔、收笔。
入笔:硬笔不像毛笔一样有藏锋、逆锋、顺入、逆入这么多的变化,硬笔你只要掌握两种就好了,一种是凌空切入下笔,一种是尖锋顺入。
例如上图中“横”的写法,上面的那种就是切入起笔,第二种就是尖锋顺入,第三种就是普通人不懂笔锋的写法了。
行笔:硬笔的行笔过程比较快,但是在转折的地方是需要慢一点的,这个时候要写出转折处的圭角,就需要稍微顿笔,然后再折。例如上图中的横折的写法,转折处就要刻意把笔按下去。
另外还有行笔的时候,到了需要转弯的时候,例如上图中的横折弯钩,到了弯的时候要放慢点速度,把这个弯写好,这样笔画才能有遒劲的感觉。
收笔:收笔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出锋的,一种是无锋的。例如垂露竖和横就是无锋的,其它大多数是出锋的。
对于书法高手、老手而言,书法最佳的状态就是佇兴而书,笔随感觉走。点画、结构、结体、章法自有方寸,心到手到字成,包括速度与节奏,根本无须刻意的调整控制。
行书的书写速度介于草楷之间,保持单字结体美观与行气和谐,是行书的应有之义。功夫既体现在点画结构的稳定固化,又受制于书写者的熟练度。简言之,要又好又快的书写行书,主要在于两个关键因素:①单字结体技能过硬;②日常书写较高的强度量度。对于初学者来说,临帖要扎实,习练要经常。
同时,行气的处理技巧也不能忽视,点画之间的连接呼应,邻字之间的转递映带,主要在于大小章法,而大小章法决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实打实的书写技能。
楷书功底比较扎实的话,由楷入行没有定法,行书不同于楷书,没有那么多森严的法度,但点画的粘连与行气的调控也不是可以信马由缰、随心所欲的,一般遵循洗练干脆、宁简勿繁的原则,力避花拳绣腿的弯弯绕、高频生硬的连笔,否则很有可能陷入江湖书法的泥潭。
抱庸浅谈。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义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义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