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和氏璧小篆字体设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和氏璧小篆字体设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和氏璧是用什么玉制成的?
1.《说文》:璧,瑞玉环也。《尔雅·释器》肉倍好谓之璧。注:“肉边好孔。玉人,璧好三寸。”
《白虎通》:璧者,方中圆外。
《书·顾命》:宏璧。郑注:“大璧,度尺二寸。”
《周礼·大宗伯》:以苍璧礼天。
《诗·卫风·淇奥》:如圭如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相如奉璧奏 秦王。(此处是和氏璧本身,已经被证实的初步打磨的和氏璧)
又如:璧不可以防寒(比喻物品虽然贵重,但无实际的用处);璧雍(璧堂。古代天子所设的太学。外形好像圆璧,周围以水绕之)
2.玉的通称:柱以白璧,砌以青玉。(唐· 李朝威《柳毅传》)又如:璧玉(上等美玉);璧散(古玉爵名。为祭祈时所用的礼器);璧人(仪容美好的人);璧门(用玉装饰的门)
3.喻月亮 。如:璧***(比喻月光,月色)
鉴于以上三点,从和氏璧的历史典故来说,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1988年《南都学坛》正式提出了和氏璧可能是独山玉的观点。时任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李劲松、著名宝玉石专家江富建教授均认同这一观点。理由是:独山玉主要矿物成分是斜长石,外表极易风化成璞。独山玉玉料以色带产出,即一块独玉正面看是一层白玉,侧面看可出现呈带状分布的白玉、绿玉、紫玉等,和“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对应。
另外,南阳是楚国重镇,镇平当时是楚邑,卞和是楚人,有居镇平的可能。玉雕之乡镇平,至今仍有卞庄、和营两村,其村民自称与卞和有亲缘关系。卞和姓卞,玉为和氏璧。卞和会识玉,当时镇平玉人多,识玉者多。镇平历史上,曾有“骑帝山上多金山下多玉”的记载,春秋时镇平所用玉料,一般是就近的独山玉、蓝田玉、绿松石等。其中,蓝田玉和绿松石与楚山、荆山较远,唯独山玉与楚山、荆山较近,卞和所得的玉可能是在独山得到的,古代交通不发达,他不会跑到新疆去捡块和田玉。
由此推断,和氏璧有可能就是独山玉。这块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宝玉,有着极其辉煌的经历,后来在朝代的更迭和沧桑变迁中消失无踪。或者,在未来的某一天,它会被后人发现,重新绽放异彩。
和氏璧,是传说中的美玉,相传是由楚人卞和在荆山所得,后被制成传国玉玺。那么,和氏璧到底是用什么玉制成的呢?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现在只能通过相关证据和文字记载来推测,根据楚人卞和在荆山这个地理位置,结合文字记载的和氏璧的特征“侧而视之色碧,正而视之色白”“色彩青绿而玄,光彩照人”的特征,目前大概有几种可能的推测:
一、独山玉。独山玉产自南阳,在当时属楚地所辖,南阳以南百里左右便是汉江,汉江南便是荆州,地理位置较为合理。而独山玉以色带产出,有红、绿、白、紫、黄、黑等色,符合正面看可能是白色,侧看可是碧色的特征。另外,中央电视台播出系列专题节目《独玉春秋》,也认为和氏璧就是独山玉。(见上图,独山玉色带白、碧分明。)
二、绿松石。绿松石是湖北特产,产地就在湖北荆州,绿松石恰巧有一层皮壳包裹,若在打开的时候保留了皮壳,那么也符合正视色白,侧视色碧的要求。支持和氏璧是绿松石观点的人非常多,也属于主流的观点之一。(见上图,皮白内绿。)
三、变彩拉长石。这种观点是最近几十年才出来的新观点。拉长石是一种含有赤铁矿、针铁矿和云母等矿物的晶体,由于拉长石晶体内部含钠量不同的离溶页片、双晶或条片状包裹体的界面,所以在不同的角度会产生不同的颜色的反光,比如蓝色、绿色等,也比较符合和氏璧的特征。(见上图,变彩拉长石的不同反光色。)
除了以上三种猜测,还有的人认为和氏璧是黄龙玉、和田玉、玛瑙、岫玉、蓝田玉等品种,不过,对比和氏璧的产地和特征,这几种的可能性都不大,最有可能的还是独山玉、绿松石和变彩拉长石三种之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和氏璧小篆字体设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和氏璧小篆字体设计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