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新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新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新字繁体字怎么写?
刚有的,刚经验到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
性质改变得更好,与“旧”相对。
不久以前,刚才。
表示一种有异于旧质的状态和性质。
称结婚时的人或物。
姓。
新生[xīn shēng],主要是指初学的儒生;刚出生;亦指科举时刚考中秀才的人。
繁体字:新
组词
新奇
[ xīn qí ]
基本解释
(形)新鲜特别。[近]新颖|新鲜。[反]陈腐|平常。
详细解释
新颖奇特;新鲜奇妙。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体性》:“新奇者,摈古竞今,危侧趣诡者也。” 唐 许瑶 《题怀素上人草书》诗:“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灕纚半无墨。”
王铎的“寒”字和 “新”字为何多一横?该怎么理解?
旧体字而已。并且从汉字的象形角度来说,是旧体字更合理,现代汉语把汉字魔改了。
很多人看到旧体字,都会有些纳闷。尤其是那些去名胜古迹游玩的人,看到那些碑、匾,都会觉得那是错字,要么缺胳膊少腿,要么画蛇添足。比如说,碑林的碑字,趵突泉的突字,花港观鱼的鱼字,避暑山庄的避字,等等。
很多人认为这是错别字,但又无法解释得通,于是开始编故事,说这些字多笔少笔是有什么什么来源。
唉,都是胡说八道。
就说这个“寒”字和“新”字。
寒,最初本义是人睡在草堆上,无遮无拦。至于后边加上的宝盖头,这个我在以前其他文章里解释过,不代表房屋,而代表定居的意思。
为什么要多一横?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这四横,表示的是“茻”,也就是“草蓐”。王铎的写法,是根据篆文衍生出来的,也是一种古体写法,并没有错,而且还很有道理。只是后世把字体变来变去,反而逐渐失去了本字最初的象形内涵。
哦,顺便,寒字下边那两点,是“仌”即“冰”的变形。冰天雪地睡杂草堆,寒。
搞不好我老了以后就会睡草堆那样子,真可怕。
新。
中国的文字本就存在很多异体字,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就是最好的例子。
另外,国家文字规范化是新文化运动以后逐渐开展的,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渐统一,但也只局限在应用文字,书法和艺术范畴还是头很大弹性空间。前些时候德云社天津分社的牌匾侯耀文提写的“德”少了一横也应其很大的争议。
另外,还有一些是书写者有意为之,试图给文字增加另外的意涵。比如孔府的楹联,富子少点。意思福贵无头。
还有天下第一错字直说的康熙题写的“避暑山庄”的避字。
增减笔画是书法家常用的艺术手法之一,在各种书体中都被经常使用。
增减笔画有时是为了增加一个字的神***,有时是为了章法布局的需要,有时是为了使之有特别的造型等。王铎便是如此。
增减笔画不能任意妄为,而是有原则的,即在增减一个字的笔画后,不会被他人错误地认为是另一个字。
王铎的“寒”字和 “新”字多写一横(如下图),我认为没有特别用意,这是个人书写习惯使然,况且书法文献中也有多写一横的先例。
“寒”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
《说文解字》:寒,冻也。《列子·汤问》注: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看一下《清 · 赵之谦 · 铙歌册》和《清 · 吴昌硕 · 七言联》中的寒字:
再看一下《金石大字典》中的“寒”字:
根据“寒”字的造字法,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后来简化成四横、三横,现在规范的是三横。
所以说王铎的“寒”字多写一横,也没有错,只是我认为行书、草书宜简化为妙,而王铎的行草书笔画繁杂、缠绕,这只是他追求的风格,是他的个性使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新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新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