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跨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跨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字为什么要从楷体开始,不能直接练行体吗?
楷体是书法练习的基础,把楷体的基本笔画练好,才能更深刻掌握每个字的骨架和精髓,把楷书的基础打牢固后,再学习行书和草书,才会更容易上手,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只有把楷书的基础打牢,才能有一手刚劲有力的漂亮字。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练字为什么要先从楷体练习?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觉得练习书法就像练习武术一样。每个师傅都会教你先扎马步。只有马步扎好了腰间胯都能发力。这样打出来的拳才虎虎生风。
书法也一样。 只有你楷书练好了,知道每一个笔画的来历,笔顺的关系(举几个例子九、必、乃、及、有,尝试着比划一下,看看这几个字,他们的笔顺是咋样的)间架结构如何安排?写出来的字才稳妥,看起来有力量。
当你楷书有了一定的基本功之后,我建议你练习楷书的同时,结合着行书去练。这样写出来的楷书才会灵动,否则的话太过于死板。
如果你刚入手就开始练习行书。没有一点楷书的基本功。那样写出来的字就会有一点“飘”,注意这个飘可不是飘逸。
如果有人告诉你行书是楷书衍化过来的。所以先练楷书。其实这个说法是错误的。按照他这个逻辑,楷书是由隶书衍化过来的,隶书是由小篆过来的,小篆是由甲骨文衍化过来的,如果我们先练楷书的话,是不是需要先从甲骨文练起?答案是完全没必要。这里我要推荐的是赵孟頫的真草《千字文》。
古人有句话:"学书法先学楷书,楷书先学唐楷,唐楷先学大楷"从中可以看出,练字最好是先由楷书练起。因为楷书是基础,特别是一些基本性的笔法,只有在楷书里,才能得到扎实的基本功训练。虚的理论就不说了,举几个实在的例子
一 比如如何运笔的问题,综合起来,常见笔法大致内容有以下几种:藏锋用笔, 中锋用笔,提笔,按笔,回锋,敛锋。露锋硬笔,翻笔 ,转笔。
其中,书法最基础的起笔。"逆锋起笔"。具体来说有三句话,而这三个规律,只能从楷书一步步学起,"欲上先下,欲下先上,欲左先右,欲右先左,竖画横下,横画竖下"。不论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历代书法家总结的规律,只有这样起笔,才能有力,写出的字才圆润劲挺。
而由于行书的快写和连贯性,不是说它不能练习这种"起笔法",而是它就没法比楷书更细致入微的学好起笔的基本功,甚至从行书学起笔,容易形成油滑的用笔习气。没有经过楷书训练 是做不到也体会不到这种起笔法的,
二 再举一个例子,比如中锋用笔,如下图
中锋用笔,在运笔时,还须有一定的技巧,清代书法家刘煦载提出“逆入,涩行,紧收” 的观点,这六个字高度的概括了书写的全部用笔技巧。
就是说,入笔时用逆锋,中间的运笔阶段涩行,笔画的末端收笔时使用回锋,这些用笔方法过程,必须一笔一划,就像是分解动作,它只有在楷书里才能得到系统性训练。
如古人说中锋用笔要达到"如锥画沙"入纸三分,如果直接学行书写,在一流动性快速书写时,是很难得到中锋行笔训练,就会留下夹生饭,以后的书写就会容易造成写得飘浮,用笔不到位的毛病。再回头克服就难了。所以强调要从楷书学起。
这些笔法,楷书,行书都会应用到,然而,行书里往往几个笔法综合起来,一笔带过,初学阶段如不认真仔细分辨 ,更本就无从学起,毫无头绪。
三 再复杂一点,行书实际是楷书的复杂化,连贯流动性的写法。它大多数都是中锋用笔和侧锋用笔交互使用,如果没有经过楷书的运笔训练,经常会看不出自己到底是在中锋,还是在侧锋,甚至常常写成了偏锋的病笔,
古人的楷书,一笔一画彰显了书法的美感,看了有点刚正不阿的筋道与力度!也就是名家说的,那就是法度!我们写字就像我们做人一样,必须根据法度来,不能乱来,就像孩子学走路一样,要先学会爬再学走,之后再学跑。哪有孩子不会走就会跑的。所以说,学书法,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来,书法是静心的,不能急的,哪个书家不是几十年的努力?我们业余学书法,不想当书法家,只想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修心养性,多好啊!
我年前退休,现在也开始一笔一划地学写字了,前几个月对着字帖写,一直没有大的进步,现在,我通过视频先从最基本的笔画开始,相信,只要不懈努力,忘掉一切杂念,沉下心来,就一定能写好字!
同志们,加油吧!
楷书讲求一笔一划,最大的特点就是规矩整齐,是所有字体的楷模,故谓之楷书。
而行书则是在楷书的基础上有所升华,讲究字体的形体美,写字多有连笔,讲究一气呵成。
通俗来讲,练字从楷书开始,就犹如跑步的前提要先学会走路,不可逾越,亦不能操之过急!
这是孩子书法班的字头,写得怎么样?
其实小孩子学习书法启蒙阶段,老师的书写技巧水平不是最重要的。
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孩在各个方面
都还没有具备足够的鉴别和判断能力
但是模仿力非常强(初级模仿)
老师的范写只要端正、工整
就可以了
相反,水平太高的示范
小孩子由于模仿不像
自己也知道没有写像
反而会产生消极情绪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是做书法教育培训的,我能理解作为家长的心情,不想耽误孩子,心存疑虑,这是正常的,具体我给你分析一下。
第一,从字上看,老师的基本功是可以的,写的是方块字,笔画流畅、结构得体,作为启蒙阶段的书法老师在写的方面是可以过关的。
第二,关键得看老师教的怎么样。有的书法老师自己写的挺好,就是教不太好;有的书法班就是让学生对着字头练习,不教字的写法,不总结规律,学生不能知其然而知所以然;还有的书法班没有设置专门的教程,教的不系统。
第三,看看班额大小,正常应该控制在15人以内,我感觉在10人左右最佳,人要是太多,就不能兼顾到每一个孩子,学习效果也会不明显。
以上是我的经验之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这不应该是书法,称为硬笔实用字比较贴切。书法首先是要严格继承古人法帖,不能写成我自体,书法有情感,思想,韵味等,孩子字是比较规范整齐的电脑字翻写,久之要写坏手的。再者,从笔尖运动轨迹看,孩子的硬笔执笔是典型的错误执笔,如此执笔,非常影响书写速度,建议写古人小楷为范本,如《灵飞经》等帖。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从您发的这两张写字作业来看,虽然不知您家小孩几岁,但这个字写得还是相当不错的。对字帖上范字的结构有比较准确的理解,而且在书写实践上也有了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这是挺难得的。既然您提出这个问题,肯定是想了解孩子的真实水平,然后收集一些建议,为其成长进步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所以,在这里提几点建议供参考。
第一,有的字的结构把握还不是特别准确。小学生学写字,基本原则就是把字写得平正协调规范。以我画圈圈的这几个字为例:1.画圈的那个“陆”字右边两横的上横可以再拉长点儿,使上覆部分的份量足够,然后将山的长竖综短点,与两横挨紧点,这样就会更紧凑;2.“房”字右边的方字太靠上,与双耳刀没有形成协调的组合关系,整个字的重心就显得有些不稳。3.“阴”字的一般处理方法是左边双耳刀稍窄而右边月字稍宽,才显得协调;4.对“陶”字的结构关系还没吃透,所以每一个字的样式都不同,当然这个字确实难写。5.“夺”字的寸字一竖钩与大字的对应关系是稍偏右一点点,而不是正对“大”字的交叉点,所以就显得重心有点不稳。6.“淹”字的三点水与右边“奄”部的长撇打架了,应尽量避免,一般高手都不会这样处理。
第二,对提按有一定的理解,但还需要继续加强。虽然铅笔属于硬笔,但是真正的高手写硬笔也是能写出提按顿挫的感觉的,那样会显得笔画的力量感更强,字更加立体和丰富。这位小朋友对这一块有一定的理解,有些字、有些笔画体现出来了这一点。但是整体来讲显得显得还不够,要引导他去寻找每一个笔画的发力点,比如起笔、折笔、钩、捺画收笔等,这样轻重就能体现出来,笔画的力量感也就逐步的会练出来。
第三,以后想往书法方面有更高追求的话,可以换字帖练练。这本字帖是初学者实用性的写字教材,虽整齐匀称但欠生动,从书法的角度上来讲价值不高。以后可以涉猎一下赵孟頫、文徵明等古代书法家的小楷作品,尤其文徵明的小楷《落花诗册》和《草堂十志》,非常适合硬笔临写的。
以上不成熟的建议,仅供参考!欢迎关注留或私信留言交流!
个人认为,孩子们练习硬笔字,应该以规范为主,我们练习的范本应该参照语文课本生字表的书写标准去练习。
***加载中...孩子写字最主要的就是实用,美观实用。作业,试卷干净整洁,老师容易辨认。所以,个人认为,练习硬笔字要规范。
***加载中...上图中的红色字头写的比较不错,但是整体字有些偏大。然后就是笔画和笔画之间留缝太多,和语文课本规范字差别太大。
***加载中... ***加载中...以上仅为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那为什么有人更喜欢他的其他作品?
因為流傳到現在的我們看到的巜蘭亭集序》根本不是王羲之書寫的原件真跡,真跡早已經隨唐太宗李世民去世時葬在昭陵或隨髙宗皇帝李治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裏面,真跡早已經決跡,無法面世。現在的《蘭亭集序》是太宗皇帝李世民的朝臣馮承素的臨寫本,所以說有人更喜歡王羲之的其他真跡作品。
关于《兰亭序》为什么被定论为天下第一行书,本人在“《兰亭序》真的是王羲之书法的最好水平吗?为什么《兰亭序》被认为是天下第一行书?”一文中已作了回答,同时提及《兰亭序》存在的不足或缺憾之处。
由于每个人的书法水平不同,鉴赏角度各异,所以,对同一位书法家的不同作品的喜好程度,也存在一些不一致的看法,这是极为正常的现象。比如,很多人喜欢王羲之的《兰亭序》,但也有人更喜欢他的尺牍信札,如快雪时晴帖、平安帖等等。
当然,王羲之的尺牍信札作品也有它的优点和缺憾。优点之一,尺牍信札多数是有人物对象、用于沟通交流、带有情感色彩的实用性书信,当这种情感流露于笔端时,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好感。其次,尺牍信札大都是跨字体的,比如[_a***_]或行草等,而跨字体的创作,对书者来说,更具自主性和表现空间,可以更充分地发挥多种字体的优势,让画面布局更加自由灵动,更加自然甜美,所以尺牍作品为很多书法爱好者所喜爱。
至于现存王羲之尺牍信札的缺憾,也是明显的,一是真迹难寻,二是年代久远破损较多,三是内容完整的作品很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跨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跨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