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家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家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门”字行书怎么写好看?
“门”字行书怎么写好看?这要根据“门”字的结构特征来看,我将有关书写技巧总结如下:
具体用历代书法名家中写的好看的“门”字来举例分析:
1、晋 · 王羲之 · 普觉国师碑
技巧:如果沿着这个字的上下各画一条直线,那么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个字打破了方方正正的结构,成了三角形结构,所以变得生动了。
2、晋 · 王献之 · 黄门帖
技巧:这个字打破了平正,往右倾斜,整个字由最后一钩支撑起来,像耍杂技绝活,很惊险!
一个简单的“门”字,正好可以讲清几个问题:
1、向背
书法中有很多看似矛盾的词语,如俯仰、向背、浓淡、轻重、疾徐等,这表明书法本就是一个制造矛盾、协调矛盾的过程。
关于“向背”,在字面上不容易说清楚,但一上图大家就清楚了。每个书法的笔画都有自己的特点,欧阳询横画擅用仰势,竖画擅用背势;颜真卿正好相反,横画多用俯势,竖画多用向势。
(欧阳询的门)(颜真卿的门)二者一比较即知,一个字中有两竖时,“( )”这样为“向”,“) (”这样为背,所谓“相向而行,背道而驰”是也。
关于“俯仰”,大家可自行比较一下二人的横画,一个向上弯,一个向下弯。
2、蟹爪钩
书法来源于生活,师法于自然,所以人们常以自然界的事物来形容书法,如飞鸟入林、惊蛇入草、船工荡桨、担夫争道,哈哈,还有石压蛤蟆、死蛇挂树。
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
书法的布局,以自然书写为妙。切忌安排布置。
在行书作品中,常常会看到大小错落的布局形式。王羲之兰亭序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
但是,我们要知道,兰亭序之中的大小不匀,并非是王羲之故意这样写的。有的是修改,有的是添加上去的,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如下图中的“癸”明显的比一旁的字小了很多。而“丑”字的笔画又粗壮了许多。
下面一图”向之”下面掩盖的是“於今”。本来“於今所”三字是一样大的,却发现词意不对,就改为了“向之”。笔画明显粗重。
这只是随便举一个例子。行书的大小错落,不是人为的故意安排。当随字本身的大小自然而成。字有长短大小,疏密斜正。如“東”字之长,“西”字之短,“口”字之小,“軆”字之大,“朋”字之斜 ,“黨”字之正,“千”字之疏,“萬”字之密。
笔画多的宜写的疏一些,笔画少的要写的厚重一点。这样写就叫做“自然”。
***如不顾及字体本身的大小,故意做作的去一大一小的安排布置,就完全违背了“自然”的书写法则。就成了东施效颦,更添其丑。
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对于学书法的朋友一定要弄明白。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大小错落有致,才显得好看?这与行书的属性、节奏、韵律、章法、意境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细说如下:
中国书法,楷书、篆书、隶书一类,以静为美;草书以动为美;而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最宜动静结合,从而使静止在纸上的字体,产生神***飞扬、生机勃勃的韵律之美。
整齐匀称,严谨统一,如一队队有纪律的行伍,这样的布局适合楷书一类。而行书、草书不同于楷书,切忌布如算子,字字大小一样的行书是一种刻意安排的结果,反而显得很做作、别扭。这一点在苏轼的文人书法中体现最为突出。
一幅作品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以至用笔的轻重徐疾,墨韵浓淡枯润的变化,组合成一个平衡而统一的整体。行书大小疏密,错落其间,如夜空中闪烁明灭的星辰。例如《兰亭集序》,首尾相应,笔意顾盼,偃仰起伏,似奇反正,血脉相连,行书布局非常优美。
以上所说,既是前人经验总结,也是个人学书心得体会,希望对朋友们有所帮助。
也欢迎大家探讨交流。
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具有深邃的内涵。行书字体的大小就是书法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字的大小错落有致,上下呼应,笔法如行云流水,能给予赏阅者如痴如醉的视觉美感,慰藉心灵,赋予***。非常感谢行书作者的辛勤劳动!悦学乐书不愧人生幸事!谢邀答。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家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家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