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楷书字体柳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楷书字体柳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是如何的?为何柳体在唐后几无大家?
柳体楷书的地位在书法历史上的地位问题,除魏晋楷书以外,可以说是第一流的而且是欧颜柳赵四家抗行的,为什么这样认为呢,因为我们以钟王的楷书书法和唐代以后的楷书包括魏碑书法虽然到达后无来者的高度,但比较钟繇和王羲之的楷书,只不过是突出了钟王楷书其中的某些特点而已,要说众美兼善,欧、颜、柳、赵四家仍然难以和钟繇王羲之的楷书抗衡。这样说不是因为推举钟王而排斥其他,而是钟繇,王羲之的书法更肇乎自然,然后成熟与楷书,而以后的书法的发展,始终都是以钟王为法的演绎和发展,故才有了唐人尚法的历史定位。
那么,我们的唐以后的书法,或者包括魏碑书法,都没有能超越王羲之的书法了吗?书法的发展在魏晋以后就没有发展进步了吗,有的,但不是从自然万物中汲取营养,而是从丰富的人类的社会文化中汲取营养,就是说肇于自然的程度越来越低,不难理解,仍然是受王羲之一脉书法的影响,特别是唐楷的发展的状况的左右。
比较王羲之的书法,更概括,更凝炼,更简洁,更规范,正因为如此,才有了馆阁体的出现,一些有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复不得不又发出重新回归魏晋时代书法的美学思想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直建议学习书法必须从古代经典书法学起的原因,从古代经典书法入门,我们现代书法的发展与创新时代特色的书法的空间更大,更广阔。
平心而论,柳体的产生,难度要大于颜体。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顶峰时期。楷书中各种字体的产生,时间越往前,越具有“先发优势”,这就如同长跑时,占据了内道,后来的超越者,需要付出更多汗水与“弯道超车”的技巧。
身处晚唐的柳公权,楷书发展的各条道路上,都已有了诸多先辈的身影,而他,却在欧颜之后,取颜楷之体势,弱化颜体横竖笔画的粗细对比,创造体势开张,内实外虚,中宫紧收,***舒展的柳体,实属不易。
位列“楷书四大家”之一的柳公权,其影响深远。但不可否认的是,初学书法,由颜体入门者多,而由柳体入门者少。
究其原因,无外乎两点:
一是柳体法度森严,对中锋要求严格,不容一笔拖沓,过度强调骨力雄健,较少含蓄,入帖较难。
二是柳体变化较少。其作品虽多,但碑与碑相近,字与字相同,不如颜体,一个碑有一个碑的面目和风格。故柳体出帖较难。
想想中国5000文明,真正的楷书就只有欧、颜、柳这3家。柳公权就是3个中一个,这地位如何?
个人认为要创造柳体,其实比创造颜体和欧体更加的困难,看看柳体诞生时间也知道,柳公权也是在60几岁之后,柳体才真正的成熟的,也就是说,如果柳公权没活过60岁,估计就没有柳体了(人生60古来稀),可见柳体的创立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的淬炼。
为何创造柳体会比欧体、颜体难呢? 学过书法史和欧都能感觉到,其实欧体在笔法有非常多的隋朝魏碑的笔法,欧阳询只是将其进行了优化和改造。
而柳公权在前面已有欧体、颜体两位大家横亘在面前,所以柳体只能是极尽变化之能,从点画到结构,已经把能变化的都变化了,导致后面没有发展空间。如果有学习柳体的话,话发现,柳体的字画跟欧体、颜体非常的不一样,入门也比较困难。
个人认为,***如笔有3分长,欧体用1分笔尖,所以大家看大欧体笔画都比较细,也被后世讥为状如算子;而颜体,用了3份,笔画比计较粗大,也被讥为厚皮馒头。而柳体用的2份笔,所以大家看到柳体的笔画,其实都比较均匀,不会像颜体那样,横轻竖重对比非常的明显。
一、单从唐朝来看,唐人所说的颜筋柳骨,当时颜真卿柳公权就已经在楷书上齐名了;
二、从书法史上来看,历史上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柳公权占有重要的地位,至于说楷书四大家谁的成就最高,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柳体,之所以从柳公权之后没有大家,主要是因为柳体笔力险峻,结构奇险,易赏难学。
回答完毕。希望这个回答,能给大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并附拙作一幅,欢迎方家批评指正!
柳公权的楷书在书法史上的地位和颜真卿一样重要,“颜筋柳骨”不是盖的。为何柳体在唐以后没有大家呢?这个问题要从下面两方面来探讨:一个是柳书的特点,一个是书法本身的发展规律。
柳公权《玄秘塔碑》
第一,柳书的特点。柳书的楷法森严,差之一点则谬之千里。柳楷的特征是笔画锋利、瘦硬、险绝。柳公权把这样的用笔特征贯穿到每个字的每一笔,所以学习柳楷时稍有不对柳味就没有了。所以柳楷难入帖也难出帖,留给后人自我发展的空间较少。这对于书法家来说是很致命的,因为古代的那些书法家,谁不想自成一家,流芳百世啊。
明 王铎楷书《延寿寺碑》
第二,书法本身的发展规律。可以说中国的书法史就是一部王羲之的学生互相PK的一段历史,历代不管哪个大家,几乎没有不学习王羲之的。不管每个书家的书法风格是如何演变的,基本上都是在师法魏晋的基础之上嬗变出来的(康有为等人的碑派例外)。柳楷虽然很好,在唐代的地位很高,但也没有必须学他的必要。
明 姜立纲《节录张载东铭册》
当然后世学习柳公权楷书的书家也是大有人在,不是几无大家的。只不过前面我们说过,书家学习书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自成面目,形成自己的风格,因此很多书家仔细去看他们的作品,或者研究他们的学习书法的过程都能发现柳楷的影响。
明代的大书法家王铎,他的楷书《延寿寺碑》就是浓浓的柳楷味道,与柳楷的《玄秘塔》非常相似。还有明代的大书法家姜立纲,他的书法点画雅健,体度浑厚,清劲方正,世称馆阁体。姜立纲的楷书当中就能发现柳楷的痕迹。还有当代的大书法家启功先生,晚年就十分喜欢柳楷,深受影响,曾经作诗云:“先摹赵董后欧阳,晚爱诚悬(柳公权)竟体芳。”
所以唐以后不是没有人学柳楷,只是取法多少的问题而已。
欧阳询和柳公权的区别?
欧阳询和柳公权都是书法名家,二人都擅长写楷书,欧阳询的楷书被称作欧体,柳公权的楷书被称为柳体。二者的区别在于:欧体柳体的不同,不但体现的字体风格上,从点画形态,字体结构 用笔技巧,都有不同
欧体,欧早期生活在北方,和其父的朋友生活在一起,书法具有北方奇险风格,入隋唐后学二王或南方书风,风格雅致,整体来评判欧体中宫收紧,以奇险胜,瘦硬为主!
颜体以肥硕气势磅礴为主,内松外紧,与欧体结体方式相反,柳体学习了颜体的结构点画,往更加精致的方向发展,结构外松内紧!颜筋柳骨的说法即是二者的风格上不同点!
以时间顺序来看,初唐欧,中唐颜,晚唐柳,分别表达了不同时期的书者对应时代的状况!书法的风格是个人性情的体现,评判差异高低没有任何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楷书字体柳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楷书字体柳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