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劲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劲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练习行书用什么笔好?
谢谢邀请。书学者,犹以练笔习字。初为狼猪毫,犹以硬之练劲巧;而行书,当以兔毫兼狼毫,中性笔为妙;书者大气,运笔方钢;独轮转换,柔性兼硬,不失运笔方妙。书法之练习,当以师之;书法挥毫,自运其笔;用笔之法,概以因人而论而恰其巧也。不为统一其乎而为之。
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对于用笔的选择范围最广,不像楷书和草书,有专门的要求,选择什么样的毛笔可以根据个人使用习惯和熟练程度来确定。
1、毛笔的尺寸的大小的选择
根据书写字的大小来确定,可以选择小楷、中楷和大楷的型号,注意的是,可以用大笔写小一号的字,不可用小一号的笔来写大字。
2、笔锋长短的选择
根据笔锋的长短,毛笔分为长锋、中锋、短锋,性能各异。长锋容易写出婀娜多姿的线条,短锋容易使线条凝重厚实,中锋则兼而有之,因此根据个人的使用习惯和熟练程度,自己用来得心应手的最好。
3、对软毫,硬毫,兼毫的选择
如果是练习毛笔的话,用兼毫笔写行书最好!
笔毛太硬,写出来的笔画容易偏生硬,笔毛太软则写出来的笔画容易没有力气。
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
练字好看,要经过三年的用功,重复无数次,墨水用数瓶,毛边纸数刀,毛笔9支,就可以达到预期目标。
请你三年后再发练习结果,期待你好看的字。
想练行书,练谁的字体好看一些呢?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在你自己,所以不要让这个你自己可以选择的权利,交给别人帮你选。我国古代有许多优秀的书法家,留下了众多精美的行书作品,能在书法史上留下名字的书家,几乎都有着自己的风格特征,各具特色,就看你喜欢谁的字体了。
历代书法家众多,但若要分类的话,大致也就两大流派:一派是二王一脉,一派是颜真卿代表的一脉。如果你楷书学的就是颜真卿的楷书的话,那么行书就直接学习颜真卿的行书就好。如果楷书学习的是欧体、柳体或者赵体的话,那么建议你学习二王的行书。
颜真卿一派的行书风格是奇拙、浑厚,一般人看起来会有一种“不怎么好看”的感觉,这一派的书家还有黄庭坚、傅山等人。
颜真卿《争座位贴》
二王一脉的书法风格可以说是属于雅俗共赏的,而且不夸张地说“天下行书出二王”,基本上所有的书家,没有不学习二王的。特别是王羲之的行书,如果把它看成一根绳子的话,它能串起书法史上的所有书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倒是建议你先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历代书家追求的经典之美“中和”,王羲之的行书用笔变化多端,但笔力却又蕴含于内,没有故意外耀而用险;中锋与侧锋并用,自然转换,相互生发。取妍用侧锋,取劲用中锋,因此骨力十足,而又圆润相生。行笔流畅匀和,笔势含蓄,给人的感觉是不激不历、不迟不涩的一种悠然之美。虽然妍美却不软俗,虽有雕琢却又不露痕迹,一派天然逸趣。
王羲之《频有哀祸帖》
另外,魏晋笔法也是历代书家所追求的,因此一开始就从王羲之的书法入手,会给自己打下一个不错的根基,把二王书法学精了再去学些其他书家的作品,就很好入手了。自古以来,书法圈里都有句老话叫“书不入晋终是野道”,历代书家不论从谁的法书入门,终归最后都会回归王羲之的书法。
王羲之的行书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还都不是真迹,最好的也就是唐人的钩摹本。《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行书代表作,其实不太适宜初学者学习,因为用笔太过复杂,牵丝萦带,顾盼呼应非常多,一开始学习有难度。
王羲之另外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集字圣教序》因为是碑刻,不太利于初学者掌握行书的笔法。所以我倒是建议,要学王羲之的书法,不妨先从赵孟頫入手。赵孟頫是历代学习二王学的最好的书家,他的行书用笔非常接近王羲之,但要相对简单一点,利于初学。把学习赵孟頫的行书当成一个跳板,学好以后未来可以再深入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练行书,俺认为还是临摹王羲之的圣教序的好。这个问题,俺是看了中州耕牛堂主先生说的,觉得很有道理的。所以就推荐给你。你可能是试试看,如果不行的话,再临苏轼的黄州寒食帖也可以。
俺的观点是,不能临摹当代人的字。张旭光也说过,学行书要取法乎上的话,俺认为张旭光说的有道理。
只要好好临摹字帖,就可以把行书写好。俺说的话虽然简单,但都是实话。学书法,不认真临摹字帖是不行的。临摹字帖,要认真,要坚持不懈,不能似临非临,不能三心二意的。
俺冒昧的说了这么多,也不知道对不对。俺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该说的就说,从不隐瞒自己的观点。
对了,就***纳。不对,权当俺木说。
行书好看的标准有多样。可以说,能传世的行书名家法贴字都好看。但如果你指的好看是清秀、秀丽、飘逸的话,本人推荐如下:
唐寅即唐伯虎的《落花诗册》。由于从艺术成就看,唐寅的画胜诗,诗胜字,诗书之名久为画掩。所以可能这本字帖不入许多书法家法眼,但最好只追求字体好看来讲,这本书无疑是最佳选择之一。此诗册为其36岁所作,堪称“诗书双绝”。
一、《唐寅落花诗册》共收入三十首唐寅诗作。诗句优美,临帖的同时也是一种诗词的享受。所以能保持长期的练习兴趣。且摘录数首如下:
二、唐寅的书法主要受“二王”和“赵体”的影响,书法端丽严谨,风格丰腴、润阔、灵活俊逸秀挺。
唐寅写落花、唱落花,《落花诗册》以绮丽的语言书写生命寂寥的感伤,饱含惋惜、怜悯、疼惜,五味杂陈,读其诗、赏其字,犹感他生命的灿烂光辉。《落花诗册》很长,可以一边练习一边慢慢欣赏!
三、《落花诗册》用笔势大力沉,近似楷书,笔笔交代清楚。提按明显,有些像是在啄字,结体上则重心下压,看上去和稳重,在用笔上八面出锋,但在结体上却[_a***_]规矩。每一个字中,笔画粗细变化不大。但字与字之间,有时变化很大。
想写好行书练谁的字体好呢?要看你个人的审美,看你喜欢谁的字。
就拿(书)这个字来看,我认为王羲之的字体比较好看!
王羲之书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书苑。王羲之书圣地位的确立,有其演变过程。南朝宋泰始年间的书家虞和在《论书表》中说:“洎乎汉、魏,钟(繇)、张(芝)擅美,晋末二王称英。”右军书名盖世于当时,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南朝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改变这种状况的是由于梁武帝萧衍推崇王羲之。他把当时的书学位次由“王献之——王羲之——钟繇”转变为“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萧衍云:“子敬之不迨逸少,犹逸少之不迨元常。”“不迨”,或作“不逮”,不及之意。萧衍的地位使他的品评有特殊的感召力,因而舆论遂定。
大家可以对比一下[微笑]
这副行草是什么水平?为什么?
说句实在话,这才是这种误入歧途的书法,该刹车了,已经步入魔道。🙏
因为书法不是这样做到。没有书***夫,而根据自己粗略的一知半解和迷迷糊糊的理解任笔成行,任笔涂鸦看着花哨,缺没有一点传统书法根基。为你点赞只能会误人误己。🙏一是草法不规范,都多字的草书符号不准确而且理解的模糊不清。二是书写敷衍了事,草书用笔实际上和楷书一样,笔笔不苟,不敢有一丝的苟且之意。我们平常看到的草书作品,似乎也是潦草的,实际上,是我们没有深入到其核心。这种表面的草是技法高度纯熟的表现,而不是一知半解的乱画。三是线条缺少必要的基本的形质,甚至有很多线条或符号的形态不完整,混乱,起笔收笔行笔交待不清楚。四笔法和结构掌握的不到位,没有法度谨严的约束,甚至是甩出去的,一致比例失调。
学习书法与其这样毫无章法的涂抹,还不如不学,如果我们花费一个月时间能够精准的背临一个字,且能够达到惟妙惟肖形神俱似。我们集一字成作品,也不这样的瞎写收到的效果更好。虽然慢,但质量高。如果在不回归正途,这样下去反复重复自己过去的错误,而不去遵从书法的森严法度是不可能学好书法的。就是我们***用集字成偏,然后各个击破,完成集字书法作品也笔这样的做法好。🙏
【草书用笔如楷,方不失草书法度。无论如何书体或字体,都是有法的,无法的书写,与书法无关】
这里附上两幅行书和草书集字作品仅供比对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劲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劲行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