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字体行楷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字体行楷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楷书,行书,草书有什么区别,学习它们有什么意义?
书法从古至今一直为我国不可缺少的文化艺术,汉字这门文化和书法是息息相关的,因为书法就是建立在汉字之上。
我先给大家解答学习楷书,行书,草书的意义。
我国是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文化古国,汉字的演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来的,最开始是由壁画,符号,点画演变成为清朝发现的甲骨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行书漂移洒脱,对于大家来说,写好行书是为了提高写字速度,以及工作效率,但这算不上书法。
何为书法,书法就是书写的法则,写好书法能干嘛?
行书不比草书,行书在现实生活的实用性更大,牵丝游丝,笔断意连是行书的特点,王羲之《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其行书已经达到了一种几乎不可能超过的境界,他的这副作品早已将行书的美全部展示了出来!
草书同样也是美的一种展示。学习草书的人,那是对书法的热爱。
为什么,就是因为草书比行书更加需要技术,不要以为草书别人看不懂,其实草书的门道很高,所以我觉得草书需要自我领悟。不可言传。
看完了我的见解,大家对于楷书,行书,草书也就有了一番比较了吧。
行书表现的是自由,楷书拘谨,行书的章法可以自由调节笔画的大小,而楷书就讲究撘配,草书讲究狂中有细。它们的区别不止于形态,实用性,对于书法的文化底蕴也有要求。
楷书,行书,草书有很多区别
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可简单归纳为: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隶书、草书、行书(汉)→楷书(魏晋)
从这我们就能看出来
楷书始于汉末,是由汉隶发展而来,通行至现代,长盛不衰。
行书始于东汉末年,是介于今草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直至晋朝王羲之的出现,才使之盛行起来。可以说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代表作最著名的是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兰亭序》。
草书始于汉代,东汉末期,张芝其同时以及稍晚的钟繇等名家辈出,各成流派。
第二点就是字体特点风格不同:
楷书是我国封建社会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有楷模的意思 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书。
书法字体有“篆、隶、楷、行、草”之分。以楷、行、草来说,它们之间有很强的延续性,又有很大的区别。
打个浅显的比方,楷书好像慢走,行书恰似快步,草书犹如奔跑。
可见,楷书、行书、草书行笔的速度是不同的。学习时,最好先学楷书,熟悉字的间架结构;再学行书,加快书写速度;练练草书,体会畅快淋漓之感。这样由慢到快,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从基础学起,逐步提高。不学走就学跑,那是要摔跤的,弄不好要从头再来,事倍功半。
从章法气韵上看,楷书如士兵方阵,行书如行云流水,草书如万书奔腾。楷书一笔一画清晰、端正,符合大众心理需要,容易被大众接受。有名的楷书四大家:欧阳询(欧体)、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赵孟頫(赵体)。他们的楷书为后代无数书法爱好者喜爱,争相模仿,尤其是初学者的首选。行书、草书就不一样了,一个比一个简练,一个比一个抽象,可不是短时间能够读懂的,更别说模仿了。
所以说,楷书规矩而扑实,行书流畅而潇洒,草书奔放而豪迈。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需要世世代代传承、发扬和光大。让我们共同努力,珍惜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吧!
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
王義之的行书《兰亭序》
怀素的草书《自叙贴》
谢谢悟空邀请!
楷书萌芽于秦汉,成熟时期魏晋,兴盛于唐代。是中国汉字书法中成熟较晚的书体,楷书之后,没有新的书体产生。
楷书字形方正,结构严谨。有楷模的意思。以法度功力见胜。
行书如行,有流动之意,有行走之意,是动态的。张怀瓘《书断》中说"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故谓之行书。″说明了行书的书写速度比楷书要快。行书之名,始于晋代,而其产生则在汉末。
行书中,以楷法入行方笔多,以草法入行圆转笔画多,近楷称之为"行楷″,近草称之为"行草″。行草似云过天空,似小桥流水。变化多端。行草以意蕴天资为主。
草书书体擅于表情达意,梁庾肩吾《书品》曰:"草势起于汉时,解散隶法,用以赴急,本因草创之义,故曰草书。建初中,京兆杜操始以善草知名,今之草书是也。″
草书以使转为主,用笔宜快,用笔宜圆,以得势为法,有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之势。
学习书法各体,可以了解书法书体演变过程,研究他们的笔墨技巧、审美情趣、创造方法。
中国书法楷书是从隶演变而来的。楷书字体方正,笔划分明,一笔一划有自己的笔路。起笔收笔,大多为藏锋。楷书的代表书籍,欧阳询的欧体,颜真卿的颜体,柳公权的柳体。大多数练习书法的爱好者,都从楷书练习书法和字形结构,和书法笔法。
草书和行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字型结体、用笔使转和布白章法上这三个方面。
先说字型结体,章草的字型基本平正,大小几乎相等,字与字中间无牵连,比较好认。今草的字型大小参差,结字连惯。删繁就简,字的相同偏旁可以代表不同意义。结体逛放,竟严谨又自由。识字难度大。
而行书虽然也大小参差,但幅度没有今草大。行书字型基本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删繁就简,字体相对平正。结体非草非真。识字容易。
再说用笔使转。章草缘自隶书,在用笔上仍有波,嵥。今草则基本没有隶书的影子。用笔八面出锋,挥洒自如。每一字都有特定使转规定,不能“任笔为体,聚墨成形”正于孙过庭所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亏点画,不能成字;真亏点画,忧可记文。
行书的用锋可藏可露,离方眴园。“运笔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失神。亦不能太连,连则窘步失态势”不急不徐,仍需迟速的变化,但没有草书运笔的疾。比之楷书,它的使转之迹可以或多或少地见于纸面之上;比之草书,它的点画形态在使转之迹中更加明显。。运笔中化连为断,使其动势微露于点端画梢。
最后说布白章法。
今草在章法上:疏密、向背、俯仰、迎让、轻重、虚实、参差中大开大合,大张大驰,大疏大密,大缓大急。在线条的流动中把握平衡。尚险,尚动。落笔高物建瓴,一气阿成,气脉节律突出。
行书的章法布局以平笔为主,险势为补。如人在行走一样。字里有聚散,行间见错落。既不失正,又不偏直。整体见方成正,收笔跌错,天然通顺朴柮无华
练习行楷必须有楷书基础吗?
这是一定的,无论是练习行书好、草书好,都应该有楷书的基础的;这就好比幼儿学步,只有先学行、后学走,哪有“未学行、先学走”之理的。
而练习书法的楷书就如幼儿学行一样,从怎样握笔、笔画顺序、落笔收笔、装字等等开始,只有清楚、熟练了,才能写得出一手好字;然后才可以更好地学习书写行书或草书。
谢邀:这个问题争论已久,有的书家认为行楷是楷书的快写,是楷的连笔字,所以学习行楷必须有楷书的基础。也有的书家认为行楷是一种书体,学习行楷没有必要先学正楷。总之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各有各的说法,各有各的例证,没有统一的标准。我认为无论学习什么书体,还是要有楷书的基础比较好。通过学习正楷字掌握汉字间架结构,笔法的运用,章法布局。不一定有多么深的造诣,但一定要写好。如果比较全掌握正楷字,再去学习行楷或其它书体就容易入门,就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
你好,我是兰石学书法,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行楷就是行书,据史书上说是“汉末刘德升所创”,但是也没有什么证据,真正开创行书并且让行书发扬光大的人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尊称为“书圣“。既然是王羲之创立了行书,那他学书法的经历我们就可以借鉴一下:王羲之幼承家学,后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卫夫人学的就是钟繇楷书,所以王羲之早年就一直研习钟繇的楷书,后来周游名山大川,又研习草书、隶书、章草,最后“备精诸体,自成一家,千变万化,得之神功,自非造化发灵,岂能登峰造极”(张怀瓘《书断》)。没有楷书的基础,书圣也写不出来空前绝后的传世之作: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宋末元初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与[_a***_]是一脉相承,真、行、草、篆四体俱精。黄溍云“赵公用意楷法,穷极精密,故其出而为行草”。这就是说富有天资的赵孟頫也是先楷后行。我个人认为他的楷书《胆巴碑》其实就属于行楷,只不过楷多行少。如果学习行楷从临习赵孟頫的楷书《胆巴碑》开始我觉得是比较好的。
王羲之、赵孟頫这么大的书法家都是先楷后行,最后他们的行书都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我觉得练习行楷必须有楷书基础。行楷行楷,有行有楷。启功先生说过楷书应做行书写,行书当做楷书写,楷书是基础,基础过关了,稍加萦带连贯就是行书了,当然不能自己凭空想象,得有“法”可依,这个“法”除了赵孟頫的《胆巴碑》,首推怀仁和尚的集王《圣教序》了。
说了这么多,拉拉杂杂的,希望对你能有一点点帮助,谢谢。[祈祷][祈祷][祈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字体行楷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字体行楷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