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坦荡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坦荡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楷书过渡行书最好的碑帖是什么?
一、《圣教序》是王字的精华。此帖是怀仁费时24年,从1500多本王羲之法帖中拼凑而成,可以说字字珠玑。
二、《圣教序》字数多,近2000字,相当于王羲之的字库,能全面地学习王字。
三、历代临习《圣教序》的书家较多,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临作,这可以作为我们学习《圣教序》的参考。
临习《圣教序》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学习王羲之的其他法帖。因为《圣教序》毕竟是集字,行气稍差,可参考其他法帖解决这一问题。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答题友》》
在楷书四大家里面,颜、柳、欧、赵,只有赵孟頫是元朝的,而且在这四人中前面三人笔画都比较方正,而只有赵孟頫的字,虽然归为楷书四大家之列,但他的笔划则有细微的变化,特别是笔划与笔划之间有连带感,趋于行草书的章法。
记得我读书时,一直到读高中字都写得不够工整美观。后来到大学时我选的是文科,因此常常为写不好字而苦恼。为了改变我写字的弊端和短板,我开始自学书法,包括钢笔字和毛笔字,为此我还读了很多美术、书法方面的书籍,购买了大量的名人字帖。在获得了一些书法方面的基础知识之后,我便从基本功开始练习字帖。首先练习楷书,以楷书四大家为蓝本,最先练习柳公权的字,主要是练习字的骨架,因为柳公权书法的特色就是刚劲有力,笔画清净苍萃;然后再练习颜体,颜体的特色则是肥瘦变化中做了一些延展,收笔处见一点锋芒,特别是撇捺之中,能收放自如;其次是欧体书法,笔墨就更趋于浓重典雅一些,笔划的变化就更加大胆;最后才是练习赵孟頫的楷书,赵孟頫的书法有一种绘画中留白的韵味,字有明显的章法,布局很美,他的字是在方方正正楷书(包括王羲之标准的楷书)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格调和格局的演化,我对他的字十分喜欢,我觉得鲁迅先生的字有赵孟頫书法的意境之美,但其缺点就是不够大气。
通过长期的书法练习,我在日后的工作中,无论我的钢笔字和毛笔字,均会得到同事们的好评和赞赏。
如若是真正学习行书的话,最好的范本当属王羲之的《兰亭序》,虽然已无法勘正原稿手迹,但不愧为天下行书一绝。因此,我觉得从楷书过渡行书的应该是赵孟頫的书法,虽然其本身就是楷书,但我却把赵孟頫的字归为“楷书中的行书”(简称行楷),这也算是与大家分享我学习书法成长的一段最美好的经历吧。
名人文化郭大哥 | 如果喜欢的话请多点赞和转发——多谢粉友支持!
谢邀。根据本人学书法经历和体会,推荐《智永真书千字文》。从楷书到行书有一个大的飞跃,学行书的必习王羲之《兰亭》和《圣教序》,但从楷书直跳而练多不适,用笔难以把握,而智永真书能让楷书和行书相联,其书既集王书之宗,又展书法之美,有天下第一法书之称,是习书的好范本。
开宗明义,既然是楷书到行书的过渡,那就应该兼具楷书和行书的特点,即为行楷。
我推荐以下三本经典碑帖
第一,《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
圣教序全文共1904字,是弘福寺和尚怀仁经过24年苦心经营集字而成,是保留王字最多的碑刻,因为是从内府中王羲之真迹集字而成,所以,此碑出处正宗,***王书之众长,摩刻也非常精到,堪称行书入门典范。
此碑入手有三大好处,1、取法乎上,直入王字正脉。2、初学行书笔画最易轻薄单挑,而此碑以行书刻石,充满金石气,以此入手恰可规避这一问题。3、此碑集字时楷行草三种字体兼备,临习此碑可以同时掌握三种字体。
学习此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透过刀锋看笔锋,通过碑刻揣摩运笔轨迹。2、集字作品都未免缺少连贯,略失自然,缺少一气呵成之势,通临时注意避免。3、此碑中重复字很多,可以把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汇总对比练习,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4、可以参考后世名家临摹的墨迹本,比如《赵孟頫临圣教序》。
第二、陆柬之《文赋》
书法学习过程中讲求循序渐进,急不得,只能慢慢一步一步学习。楷书以唐人为极致,上可追魏晋,唐以后的楷书就不值得一提了。唐人楷书之中,以今天的审美标准和对书学艺术的审美来看,颜筋柳骨也慢慢淡出视野。颜、柳的楷书虽然筋骨扎实,但是多了一些呆板和媚俗气息,用来打基础还可以,但作为学习不是首推的法帖了。
唐代的书家都是取法于魏晋二王,在二王基础上进行改变创新,颜、柳自然不例外。所以,说到由楷书向行书的过渡问题上,还是回归到二王一脉。二王书风中,出现最早的具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作品就是隋代智永的真书千字文。笔法是典型的二王体系,虽是楷书,但笔画之间的联系变得紧密灵活,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提前训练行书的连贯。是在由楷书向行书学习转换过程中,最佳的学习教材。
在后期学习的过程中,二王一系是始终贯穿着几千年书法史,哪怕是颜真卿一系的篆籀行书,也是由早期受二王影响,后期自己改变创新而成。所以,智永千字文不失为最佳的楷行过渡的首选范本。只是楼主所说的所学柳体,个人感觉可以换帖学习,比如褚遂良、欧阳询、虞世南等的法帖也都是很高的取法,不一定拘泥于传统的颜筋柳骨,这样也便于后期行书的学习。
启功的“厚德载物”具体笔画写错了吗?
这种写法从先秦至汉魏六朝至隋至唐初,在大篆、小篆、竹简、帛书以及汉隶、魏碑中,“德”字中间无一横的写法都一贯未变。唐高祖李渊曾写过一篇《为男世民祈疾疏》,其中“合家大小福德”的“德”字中间即无一横。此碑文拓片现收入《中国书法史国录》中。可见,“德”字中间多写一横,在唐中期始见。唐代大书法家李阳冰,学秦小篆变势变体,在他书写的篆书《千字文》中,“德建名立”的“德”字,在字中间添写了一横。这是“德”字有一横的始见。李阳冰这个“小动作”,可视作“始作俑者”,不久书法家史惟则在《荐福寺碑》中,“德”字也加了一横。于是,中唐时期,篆书中出现了“德”字加了一横的写法,只是书法中出现标新的异体,在典章文献中并不通用,如唐碑《郭府君墓志碑》,字体为楷书,写“大唐武德七年”,“德”字中无一横,可认为这是唐代通行[_a***_]书写的范例。
可见,“德”字的这一写法,从唐初至明末清初,均循旧例未变,延至明代仍可以找到佐证。明代官方《永乐大典》第十七卷中的“德”字,无一横,又如宣德年间官方铸造的写有“大明宣德年制”的“德”字均无一横。再如明南京城墙数百块砖文上,及府县官员及窑工姓名,凡写“德”字均无中间一横。由此可见,从先秦到明代的官方规范中,“德”字中间是没有横画的。“德”字之中无一横的写法,沿至清初,事情来了一次出人意料的颠覆。康熙49年(1710年),下旨编《康熙字典》,谕曰:“勒为成书,垂世永久”。康熙55年(1716年)书成,大学士、陈邦彦在序中写道:“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在《康熙字典》中,收入的德字,赫然是有一横的“德”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坦荡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坦荡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