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悲喜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悲喜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为什么晋人没有尚法,而唐人尚法了,这是什么道理?
谢邀。晋人也不是不尚法。不尚法怎么写好字?只是晋人讲究字的体态变化,笔法变化,以及笔画之间的笔势联系,讲究血脉韵律。而唐楷太讲究点画形态的规矩,字体结构的严谨,太讲究每个字都美。唐楷给模仿者没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唐楷给人留下了法度森严的印象。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我感觉问的有点太绝对,晋人书法尚韵的时候难道就不尚法?如果一点不尚法,没了法则,那么“二王”书法“用笔或者结体”没了法则,没了规律,我们怎么去学?同时,唐人尚法的时候,难道就不尚韵?“欧,颜,柳”的书法难道没有一点韵可言么?都是相对而言,没有那么绝对。
“晋人尚韵”,即是说在魏、晋、南朝时期的书法艺术讲究风度韵致。那时的书法尊崇“神***为上,形质次之”,大都表现出一种飘逸脱俗、姿致萧朗的风貌。其代表是二王的书法!“唐代尚法”,即是说唐代书法总体倾向都是重视法度,唐代书家对前人的书法进行了总结,在书法结体和用笔方面实行了规范化和精微化。如有欧阳询《三十六法》和《八诀》,唐太宗《笔法诀》,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等,因此,唐人的楷书表现出大小相等,上下齐平,用笔应规入矩的趋势,即使是比较自由浪漫的行草书,也逐渐抛弃了晋人兼用侧锋的笔法,而追求纯中锋用笔。但所谓的尚韵、尚法,并不是说韵、法、是隔绝而不相通的。应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谁说晋人没有尚法?王羲之的《黄庭经》没有尚法吗?王献之的《十三行》没有尚法吗?王羲之的《十七帖》不是尚法吗?王珣的《伯远帖》不是尚法吗?
我们的书法理论家,在区分每个朝代的书法特点时,加入了自己主观认识的划分标准。分成了尚韵、尚法、尚意和尚姿,那么是不是就合理呢?是不是就准确呢?我认为完全不必当真,只把它当做一种提法就是了。
其实,从书法诞生那天开始,就有规矩存在了,这规矩不就是"法"吗!现在我们将历代书法的书写特点简单的划分为四个阶段,是有待商榷的也是不科学的。甚至说,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因为,每一幅传世的书法精品都已远超了"四尚"的标准范畴!
谢谢邀请。
所谓的晋人尚韵和唐人尚法,这是根据不同的历史环境所划定的,不仅仅书法如此,书法之外更是如此,这是时代背景所导致的。
所谓尚韵那是追求个人格调、品性的一个主要方面,这与魏晋玄学是分不开的。所谓尚法,那根据1000多年文明的发展,而得到一个集大成期。这个集大成期,自然而然会要求各个方面都要进行一定的规范,书法也不例外。在这个思想的大变动中,书法走向了诸体完备的道路也就是尚法的启蒙期。纵观唐代,尚法始终贯穿着书坛。从虞世南欧阳询已降到柳公权等人,尚法成为唐代的主要书法现象,这也是中国书法发展上千年以后的一个自然结果期。
谢谢您的邀请。因下午忙,简单回答一下。您指的可能是楷书。其原因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是时代和社会原因。晋时正是道教传入北方的鼎盛时期。生活上: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反映在书法上就使得结构变化一片天趣,书法在官宦文人中交流和发展比较自由,朝庭一般也很少干予。而唐代官宦文人包括皇帝李世民在内都倡导和研究书法理论。他们致力的是普遍规律的追求。理论的逐步完善,便楷书从用笔用墨以及结体等方面就有了技法可学,法度可依。
二是与楷书本身的发展息息相关。晋朝是楷书的发展时期,书写楷书的技法和法度还不够完善,因此在技法
和法度方面相对自由。而楷书发展到唐代已经比较成熟,特别是到唐中期,颜真卿的楷书就是楷书成熟的标志。唐初就重视楷书理论的研究,朝庭的积圾倡导以及先后出现了欧阳询等楷书大家,他们的书体在整个唐代起了楷模和开先河的作用,所以唐代"尚法"是历史的必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悲喜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悲喜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