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作品字体结构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草书作品字体结构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米芾书法结构规律是怎样的?
米字的结体,可 谓是随意赋形,奇 正相济,变化非常 丰富,以多姿多态 来激起读者的情 绪。
他的字以强烈的大小、粗细、方圆、聚散、虚实等反差来组合自然生 动的群体,尤其引起我们要注意的是敢于打破常规,出奇制胜, 穿插奇险,妙趣横生。
在整幅行气上,***用局部打破平衡对称, 求得整体的稳定,在横斜逆出、左顾右盼之中求得前后呼应,神 完而气足,书写时随机应变,别开生面,从而大大增强了跌宕之 致,看似不经意,然气局开张而紧密。
而他最让称道的是对虚笔的处理。自汉至唐,书者多尚实笔,而米芾多以虚锋入字,以势取胜,用笔轻灵,运锋飘逸,这就是他的所谓“刷字”。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米芾行书最值得称道的是其八面出锋,以刷代写的神奇用笔。作为宋四家之一,米元章书法结构也有其与众不同的独到之处。
米元章书法单字大都有左低右高,欹侧取势的特点,以险绝倒侧构字,单字都重心不稳,而是通过行列间字与字的互相支撑,行与行的左右协调,穿插来求得平衡和稳定,进行章法的谋篇布局。
米芾书法,摇曳生姿,有一种动态的美。如垂柳飘摇,虽左飘右荡,不失灵动,动中寓静,静中有动,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苏东坡讲米元章书法风墙阵马,沉着痛快,和密不使透风,疏处可以跑马大概一个意思。即是计白当黑,疏密有致,通过突出矛盾对比,强化视觉效果,撞击观赏者心灵,引起观书者的共鸣。
***手下,妙笔生花,入古不失法度,编新别开生面,好书法!真大家!
本人也是书法爱好者,下附临书,抛砖引玉,敬请各位友友指点迷津,不胜感激,谢谢!
小编曾研习过一段时间米芾行书,对其行书结构规律有一些了解,跟大家一起来探讨。在行书当中,米芾的结构变化比较大,独体字、合体字、上下、左右等等结构的规律均有所不同。以最常见的左右结构汉字为例,米芾行书一般有以下几种结构规律:
1、左让右步
如图,米芾 · 苕溪诗帖中的“他”字非常明显,右边特别舒展。
2、右让左步
如图,米芾 · 苕溪诗帖中“辞”字很典型,右边快挤成一根电线杆了。
3、左右均等
这一类较为平正,如图,米芾 · 苕溪诗帖中的“能”字为此结字方法。
结构从属笔法,米书用笔多使绞转,点划含蓄又有张力,故体现在结构上有别于之前的传统书家,源拘于王字,挣艺术对比法则运用到淋漓尽致,粗细、长短、避就、开合、正侧、减省、收放、疏密、参差,无不用之其极,且凡同必变,可以说是艺术感最为突出杰出大家。
行书的结构,自王羲之‘’增损古法,裁成新体‘’,创立了新的‘’游戏规则‘’后,至今仍然是千古不移的标杆。在行书结构上,一千多年来,再没有颠覆性的变化,也不可能有颠覆性的变化。
但书法史上曾经有过两次较大的变革。
唐人基本循蹈二王规矩,至宋米芾,黄庭坚一变;清中期后的碑帖结合,赵之谦,于右任等人一大变。
米芾自称“集古字”,这个集“古”,就是集二王之“古”。后世论者认为,米芾得二王精髓。
对米芾的行书,后人的评价是“沉着痛快”四字。这四个字其实不简单。“沉着”和“痛快”是一对难以调和的矛盾,要“沉着”就不能“痛快”,想“痛快”就无法“沉着”。但米芾驾轻就熟的使矛盾的两面正反相合,靠的就是爽利的笔法和多变的结构。
米芾自称“刷字”。他的书论《海岳名言》说,“真字甚易,唯有体势难。”;“字须有体势乃佳”;《吾友帖》说“若得大年千文,必能顿长,爱其有偏侧之势”。米芾认为结构造型必须强调体势,所谓体势,就是“偏侧之势”。
方方正正的汉字,写得横平竖直,感觉是静止不动的,加以倾侧,就会左右摇摆,生动有趣。米芾在结构上用不同的倾侧方式强调甚至夸张体势,极大地丰富了行书的结构造型方式,前无古人。
米芾书法的结构规律,基本与二王悉无二致;但米芾不同于二王结构造型的突出表现,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强调欹侧,摇曳多姿
草书可分为哪三类?
草书三大种类
【导读】狂草即大草。怀素的《小草千字文》与《大草千字文》,不仅是字大字小之别,更主要的是大草比小草更加纵逸奔放。大草用笔流畅跌宕、笔势驰聚,字与字多连绵,即使不是笔笔连续,却也笔断意连、一气呵成。其运动感与节奏感都极强,有震撼人们心灵的力量。
草书的种类:随着书体的演进,草书可以分为章草(隶草)、今草(小草)、狂草(大草)三类。
1、章草
关于草书的起源有种种说法,但一致认为它与隶书同时产生,工整地楷写即为隶书,急
速地草写即为章草,这一点可从《居延汉简》中得到印证。章草主要特点是字形扁方,取横势,结体简约,虽有牵引钩连,但字字独立,并且兼取。
篆隶,特别是横画、捺画、右钩仍保持隶书“雁尾”笔法,字取横势,字与字连接不多,是规矩和简约兼得。
2、今草(小草)
今草是从章草衍进而成的。它与章草的不同处是:章草还保留着隶书的“尾巴”,而今草已完全去掉隶书的“雁尾”笔法,结体也由扁方趋于长方,横势改为纵势,字与字之间也偶相连续,打破了章草每个字不相连续的规矩。汉张芝是最早的今草书家,又是狂草的创始者。今草发展到二王时已达到完全成熟的境地,特点就是 “流而畅”与“简而动”。
3、草(大草)
草书有章草、今草、狂草。
章草,是篆书演进到隶书阶段相应派生出来的一种书体,它属于草书由胚胎时期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的一种体段,是早期的草书,始于秦汉年间。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基本不连写。
今草亦称“小草”,始于汉末。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出现于唐代,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有怎样的相互关系,它们的本源在哪里?
汉字的演变依现有的考古发现,由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到商周时代铜器上的铭文——金文,再到周代的大篆,由大篆到秦代的小篆,再到汉代形成了今文字中的隶书,隶书之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统称为古文字。隶书及之后的草书、楷书、行书合称为今文字。草书要先于楷书,汉初草隶、章草萌芽,而后有今草、狂草。楷书萌芽于汉,盛行于魏晋南北朝。行书出现于汉末,成熟于晋。
草书早于楷书、行书。篆隶草楷行五种字体的本源是甲骨文、金文。
题主好,书法是中国汉字所独有的书写艺术,书法是在汉字实用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字首先满足的是记录和交流,它本着由繁到简,由难写难认到易写易认的过程发展。
字体是从篆体到隶书再到楷书这个过程发展的。篆书分大篆小篆,大篆指秦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古文字、籀书、鍾鼎文字,六国文字,《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文字,一般将其归在大篆中。小篆又叫斯篆,秦统一后由李斯、赵高等人制定出的规范统一的官方文字。
隶书一般认为是秦始皇时的狱吏程邈所创造,其人获罪后在狱中创造了几千个隶书字,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因此被释放,字也用于记录狱事,在非正式场合被大量使用。其实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了隶书,程邈只是进一步加工整理罢了,隶书变篆书的圆弧为方折,书写更为快捷方便,适应了战国后期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这是一种历史的自然选择。隶书直到东汉才成为了官方正始文字而彻底取代了篆书的正统地位。
隶变是文字发展过程中具有革命性的事情,极大的方便了书写,从隶书到楷书的演变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魏晋时期楷书已经初具规模,魏碑就是楷书,称为魏楷,虽不同唐楷的规范,但更具有个性,更有书法的特点,一碑一个风格,各有情态,摇曳多姿。唐楷的产生是字在书写时非常规范,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在印刷很不发达的时代,这种规范是非常重要的,科考,抄经,抄书都需要规范。
东汉虽然政治混乱,但却是书体发展的黄金时期,在由隶书向楷书过度的时期,产生了行书和草书。行书相传为汉桓帝、灵帝时期的刘德升所创。人们在竹简、木牍上写一些不需要庄重的文书时,便***用一种不同于隶书的率意写法,这就是当时的“行书”——简牍体。
隶书的快写产生了章草,沿着简牍体和章草的思路诞生了楷书的快写,我们称为今草。在汉代草书就很成熟了,张芝、崔瑗、杜度等都是有名的草书大家。当时读书人很热衷于草书,以至于赵壹写《非草书》批评这种现象,看来是有点过头了,但足见当时草书的热闹。
篆、隶、楷是字体也是一种书体,行、草属于隶书、楷书的一种快速书写方法。书法是一种线条的艺术,草书更具有书法的艺术性,所以也就和篆隶楷并列在一起,人们常说真隶草篆,行书虽然实用,使用率高,但介乎在楷和草之间,它的地位就有点尴尬了,似乎书家并不把它和真隶草篆并列为一种书体。
现在印刷很发达,书法楷书的实用性就很淡了,做为艺术,楷书的价值也很低了,甚至有的书家不承认楷书是书法,认为只是为书法入门打基础的东西,因为[_a***_]追求的是个性,楷书过于规范,个性化的东西自然就很弱了。当然各人认识不同,喜好不同,也不能一概而论,起码魏碑就很有书法的味道,它也是楷书呀,我就喜欢魏碑,当然更喜欢篆书、草书。
先有汉字,后有书法。书法“篆隶楷行草”的发展演变也就是汉字的发展演变。秦朝统一后,汉字逐渐规范,以篆书为主体的书法艺术逐步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书法中的篆、隶、楷、行、草五体就全部产生,因此,书法“篆隶楷行草”五体的本源就在于中国汉字。
真草隶篆行,是现行的五种书体,要说它们的本源,这就要推到汉字的产生,简单地讲,它们的本源就是汉字。从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来看,最早的当然是篆书,篆书之前的文字特别复杂,我们暂且不论,就从篆书开始谈。篆书分大篆和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就命丞相李斯负责文字的整理工作,经过李斯的整理,小篆定型,在小篆定型之前,统称大篆。由于工作的需要,篆书书写复杂费时,把篆书快写就逐渐产生了隶书,到东汉隶书成熟,达到历史高峰,成为汉代通行书体。隶书很多都带有燕尾,书写不太方便,于是就加快速度,草书就这样一步步产生了,到东汉草书就成熟了,代表人物是张芝,他的代表作是《冠军帖》。唐代是大草的高峰,代表人物是张旭和怀素。行书的产生比草书稍晚,最晚的就是楷书,从书法史来看,真草隶行五种书体,在汉代就完全成熟了,到晋代的王羲之真行草三种书体达到了历史高峰。
有人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我们从书体产生的顺序来看,楷书最晚,所以说,说楷书是学习书法的基础显然是不成立了,但必须承认各书体之间是有促进作用的,至于先学哪种书体比较好,我认为这要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决定。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可以先选自己最喜欢的书体,逐步扩大范围,只要做到持之以恒,一定能够成功的!(以下图片分别是篆书、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书法是中国人的一种喻体、寓体、载体,它暗示、象征、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书法意象。从象形文字产生伊始,就有了书法,上起甲骨,下至楷书,随着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发展演变,书法成为最具有中华人文内涵的艺术,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的艺术。
“篆隶楷行草”五体互为依托、演变,是中国书法的发展史。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而小篆是由春秋战国时代的秦国文字逐渐演变而成的。小篆是官书,适合于隆重的场合。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由篆书演化来的,把小篆加以简化,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便于书写且速度更快。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同时派生出草书、楷书、行书各书体。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始于汉末,通行至现代。楷书是南北魏到晋唐最为流行的一种书体。为便于书写而删繁就简、规范统一的,是中国书法史上最初的规范化书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作品字体结构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作品字体结构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