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正反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正反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作品中,正捺和反捺该如何运用?通篇正反捺都用可以吗?
正捺有斜纳和平捺两种。在一幅书法作品中,两种捺画均可用,但仅仅限于楷书、行书和草书,隶书、篆书等书体不实用。在这三种书体中,哪些地方用正捺、哪些地方用反捺要分情况,要灵活处理。在楷书中,用正捺的地方主要是较长捺画处,如字的上部捺画和中部捺画,用反捺的地方主要是字的下部捺画。在行书和草书中,正捺可写成反捺,反捺可写成正捺,没有统一格式,要根据上下左右情况灵活处理。
一篇书法作品,如果通篇正捺或反纳,显然是不可取的,应该正反捺结合运用,甚至应加上点捺,或在捺的风格上力求变化,不能通篇一个风格。这就是本人一贯主张的:平时练习时,不应该局限于只练一家,一本字帖,否则,正反多变便无从谈起了。那么,该怎么运用呢一般来说,连在一起的字,正捺或反捺不能连用,应该一正一反,如是多字连在一起,则应该力求多变。下图为赵孟頫《心经》选段,从中可见一斑。总之,平时练习 尽量多练几种书体,创作时,方可得心应手。
在书法作品中,正捺和反捺在通篇中都可以用。其运用需要注意的是:一、楷书中一个字出现两个以上捺,其中作为主笔的捺应为正捺,其它捺则为反捺,这样可以避免重复,以求变化,例如森、養、双。二、楷书字中不是主笔的捺画要用反捺,例如不字,其主笔为竖画,靠它稳住中心,其捺画只能用反捺,否则就会喧宾夺主,使字的重心不稳,其他字还有来、女、矣等。三、楷书的捺画是由隶书的波磔而来,它能使字的体势向外开张,达到舒展活泼之目的。但左右结构、左中右结构,或包围、半包围结构的字中,处于左边或中间的捺画都要用反捺,以保持字的内聚力,例如领、粥、阁、困。四、行书中反捺的运用较多,这主要是捺画快写的结果,在将要出锋时即顿笔收锋,缩短了与下一个字的起笔距离,从而加快了书写速度。为了加快书写速度,行书的正捺沒有明显的提按,故波捺圆蕴而柔润。这种正捺一般用的较少,往往出现在行笔过程中的某一节点。五、为了使书法作品每一字穿插互应、错落有致,活泼多变,有的字内聚力要大一些,字要小一些,这些字的捺画一般用反捺,而比较大的字捺画就用正捺了,並且捺画还要适当拉长一些。六、正捺和反捺的使用还由书法家的风格决定。趙孟頫在他的行书作品中使用的反捺多一些,正捺少一些,故行间茂宻,温润闲雅,缜浓得度,骨肉停均。而黄庭坚在他的行书中用的正捺较多,结字特点是中宫收紧,四体开张,长枪大戟,手足长舒,创造出辐射式的新书体,奇崛中寓浩逸。
谢谢邀请。一般不能通篇雷同,正捺和反捺应交错使用,主要依据行笔取势及章法布局的需要。正捺为放,反捺为藏,即便在楷书作品中,也应尽量避免临近取同。而在行书草书作品中,力避趋同的要求更为显著。书法美学中的重要一条就是力求富于变化、藏蓄余味,通篇都用正捺或反捺,就会给人留下机械呆板的第一感观印象,使作品的神韵风味大打折扣。
究竟是用正捺还是反捺,这个没有明确的规则,最主要的考量还是应于结字取势个需要,同时服务于行气章法的安排。一般的规则是同字中双捺或者邻近字相似位置的捺笔不宜相同,一个用正捺,一个则需要用反捺,以构成视觉上的差别,避免机械雷同之感。这个从古人名帖作品中不难察觉,尤其是古人楷草行三种书体的作品。
这种避同求异的方法,不仅体现在书法中,也常见诸古人的绘画、诗词艺术中,其包含的义理是相通的。这是意识引领,没有口诀,也没有成法,只在于书写者的一念之间,由书法审美把握宏观,并由书法技法与书写习惯临场随机调控。多看看古人的经典作品,在日常书写习练或创作中多加以揣摩总结,就会比较灵活的加以掌控。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
不管在一幅什么样的书体里面。捺画的书写。都是要有变化的。避免雷同,避免千篇一律。书法毕竟是艺术,不是工艺。少许笔法搅转的不同提按的不同而增加变化。可以在整幅作品里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头条朋友们,就书法上的“屋漏痕”,可否给个明确的解释?
锥划沙,印印泥,说的可能是一个东西。都是强调中锋用笔后的笔墨效果。
折钗股,屋漏痕,说的是行笔,一个是转折行笔,一个是直线行笔。
屋漏痕是笔画似直非直的形态。和万岁枯藤说的是一个意思。笔画肯定坚决不疾不徐,每一分毫都有丰富内容,耐人寻味。
本人理解:就是把毛笔尖上的墨送到纸里面去,怎样才能做到呢?这就是书法的功力,即所谓力透纸背。这又与渗透有所不同,渗透存在不确定因素:一是用墨多自然把纸渗透,二是用笔太快虽然有力,但是墨没进去给人感觉急躁等等。所以说“屋漏痕”一说,我想当时颜真卿的体会是:写字要认真写好每一笔,也不能太快,而且要写出有凹凸的质感笔划,用笔要如钢刀一样在墙壁上进行凿刻,象房屋长时间漏水渗入在墙壁上的痕迹一样。上班啰!附:李双阳作品供参考!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它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而越来越倍受世界人民的喜爱。只所以如此,除了内容之外,与其自身的讲䆒不无关系。特别是书法上的“屋漏痕”一一这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提出。有关书法线条的动感与对比美的完美结合。“屋漏痕”从字面理解好象雨从破屋的泥墙上慢慢地一边流,一边渗,或大小,或快慢,或凸凹,或长短,或弯曲,或斜正,或方圆……甚至以上多种艺术形态兼容并存,爽心悦目,耐人寻味!
感谢邀请!“屋漏痕”顾名思义就是房屋漏水流过墙壁留下的痕迹,后来书法家发现这一美感,就试着用来表现书法艺术的线条。
墙上水流画过的痕迹
究竟“屋漏痕”的概念从何而来、自谁而始,至今已不可考,现今公认最早记载于唐代陆羽《释怀素与颜真卿论草书》中一段颜真卿与怀素的对话,怀素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如壁坼之路,一一自然。”颜真卿谓:“何如屋漏痕?”怀素起而握公手曰:“得之矣”。随后又见南宋姜夔《续书谱》中所言“屋漏痕者,欲其无起止之迹。”而明代李日华更是以《论屋漏痕》为题撰文,阐释“屋漏痕即笔断意连的自然流露”的观点。
其实,自汉代开始,有关于“屋漏痕”的相关概念就开始出现于各书画大家的著述之中,例如蔡邕、颜真卿、黄庭坚、董其昌、包世臣、康有为、黄宾虹等都曾经反复提及“屋漏痕”的概念观点。
屋漏痕”自古人观察自然现象而来,古时居住房屋多为土制,下雨时流水顺着屋檐或者茅草屋顶自然沿墙壁而下,雨水慢慢渗入墙体肌理,留下斑驳、自然、浓重并且毫无棱角、毫无造作之迹,此种迹象被书画家所升华,渐渐“屋漏痕”成为一种特有的审美意象。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正反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正反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