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祖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祖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钟繇被称为“楷书之祖”,楷书真是他创造的吗?
楷书的创造者是汉代王次仲,钟繇是把楷书进一步发展起来的一位书法家,而王羲之则是完善了楷书的另一位书法家。钟繇在楷书的发展史中,起到的作用是承先启后。
秦代是一个文字大变革的重要时期,在秦始皇短短的几十年内,先后有隶书、小篆、章草和真书的诞生。小篆是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在当时各国的政体实行不同,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废除六国制度,以秦国的制度作标准。小篆就是由秦国丞相李斯创造。
楷书古代叫做真书。真书的产生比较复杂。大多数的文献记载为王次仲。王次仲的身份有说是秦时期的,也有说是汉代的。前后相距二百多年。据说程邈和王次仲都是协助李斯创造小篆的人,后来程邈因获罪被囚云阳狱。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而王次仲继程邈创造了隶书之后,创造了真书。秦始皇招王次仲入朝,王次仲不应,秦始皇大怒,下令把王次仲抓来。差人把王次仲囚于囚车到了咸阳时,王次仲化为大鸟飞走了。所以大家把王次仲称为“羽人”。
在古代,隶书和真书是归为同一种书体的。我们现在对隶书的认识是以汉隶为标准,和楷书有明显的区别。实际上程邈的隶书和今天的楷书十分接近。若严格归类的话,应该算楷书。钟繇的楷书就和程邈的隶书相类似。
在楷书和隶书之间,还有一种书体:八分。八分书即便是古人都说不清楚。现代有人认为是楷书,有的人认为是隶书,还有人认为是介于楷书和隶书间的综合。
这些文字都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因无实物可供考证,文献记录又多谬误。而钟繇的楷书是有实物流传,虽然并非真迹,而且数量极少,但其得到历代的公认。说他为楷祖,也无不可。
未必,东汉时期,有几个现象值得关注,一是章草的出现,二是甘肃张芝的声名鹊起,三是纸、墨等书写工具的改良,四是熹平石经的诞生。前二者说明现实社会生活对书写效率提出的要求已开始了书法的实践,四也另角度点明了印刷术发明前文化普及对书体变革的巨大需求,而三则创造了技术条件。追求书体变革和书写技术创新是那个时代对几代文人的期望和要求,眼下钟太傅可信的作品看,他是在隶书基础上进行变革,由于草书辨识性差不利于实用,故以他为代表的路线胜出而已。
谢谢你的邀请和提问。钟繇是生活在三国和曹魏时代的书法家,他的官职至太子太傅,所以,也被后人成为钟太傅。
钟繇的书法,在曹魏时代是比较有特色的,那就是与当时还非常流行的主流书法隶书形成鲜明的对比:他的书法中,已经没有“一波三折”的隶书笔画了,这种写法,很快就受到高层贵族的喜欢,甚至还流传到高级知识分子的阶层。
。
例如西晋有个汝阴太守叫李矩,他非常善长隶书,娶了一个妻子名卫铄,字茂漪。
这个卫茂漪,出生在一个官宦贵族世家,她的本族爷爷卫觊、伯父卫瓘、堂哥卫恒,三代人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
他的伯父卫瓘,西晋司空,录尚书事,与大书法家索靖都善于写草书,人称“一台二妙”,父亲卫展是西晋时期的廷尉,卫展的哥哥卫恒也是书法家。
卫茂漪所嫁李矩家,更是一个酷爱书法的世家。李矩本人喜欢隶书,他的儿子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的叔叔)和庾翼的名气相当。
李允的卫铄的儿子,这个李式当然是卫铄的侄子了。据考证,李式比卫铄只小两岁,但是,他一直在卫铄家生活,那么,卫铄肯定是李式的书法老师,他才会有很高的书法成就。
我们说了这么多卫铄的背景,跟钟繇的书法有关系吗?当然有关系。
卫铄的家族爷爷卫觊就是钟繇同时代的书法家,卫铄的伯父卫瓘,她的父亲卫展,当然会学习和继承她爷爷那一辈的书法。
书法五体,任何一体都不可能由某个人创造。钟繇对楷书虽有开创之功,但却并非是他首创。
楷书是在隶书出现后,在漫长的时间中逐渐产生的。从汉代末期的隶书中可以看出,字形已逐渐由扁方变成方形,只具有装饰作用的夸张的波折逐渐弱化,这已具备了早期楷书的特征。
钟繇所处的年代,处于汉末魏初,楷书彼时称作正书,已在民间流传。而他,对于楷书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羊欣在评论钟繇时,说他擅长三种书体:铭石之书、章程书、行狎书。
铭石之书指隶书,行狎书即行书,章程书即楷书。从章程书这个名称,可知钟繇对楷书之喜爱,他是用楷书给皇帝写奏章的。
钟繇楷书有三个特点:
1、瘦劲
羊欣在总结钟繇与同门师兄胡昭二人书法的特点时说,胡肥钟瘦,可称经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祖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祖楷书字体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