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青年字体行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青年字体行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常猛书法什么水平?
实力派书法家。
书法家常猛年龄为30岁,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书法硕士,山东城建学院书法专业教师,山东省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青年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副秘书长。常猛是一位活跃于山东书坛的实力派书法家。虽然他是90后,但从书法艺术水平上看,在传统上的积累,以及对书法线条造型能力的把握,令人敬佩。
办什么有人写行书,作品里喜欢夹带草书?
谢谢邀请!很高兴能回答你这个问题,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行书,行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比较放纵流动,近于草书的称行草;写的比较端正平稳,近于楷书的称行楷。行书讲究运笔轻松、便捷,线条追求畅快、动感,讲究气韵生动。如下图
我们再来看一下草书,草书的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线条流畅,使转如环,奔放流畅,一气呵成,如行云流水一般,一些部首及笔画出现了符号化,如果没有草书基础的人很难认得出来。如下图
虽然我也时常会出现失误 ,但看到题主这个失误还是先纠正一下,为什么不是办什么。以后自己也该注意自己不犯类似的失误。
行书作品里夹带草书,古已有之。现代创作作品反而对各各书体的界限划分的比较清晰,但也不是绝对的。
古人的书法作品多没有现在人那种刻意的作品意识,多为日常生活中来往交际应酬的书信或各类名帖,书写过程,一方面都是用自己最拿得出手的字书写。这种情况现在仍然存在,书写就是书写最拿手的,这也有面子的问题。
对于这种情况,也许在古人那里可能只是一些书法高手随意的偶然为之,但因其形式灵活 ,常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故被有心人发扬光大,形成一种帖写形式。并且,夹带草书这种情况也是有一定的规律的,多为固定的语句和签名类,如王羲之书帖的签名“王羲之”,或“顿首”,“奈何”。《得示帖》里的“知足下”等人们耳熟能详的内容。这种形式不仅丰富了作品形式内容,也给人一点点异军突起的另类的鲜活感觉,这也许本身就是人们类的一种天性和本能吧。(也许还有人类的虚荣心作怪,就像我们现在一些青年本身黑黑的头发偏要烫染成红头发一样。)
人们有时习惯把行书和草书统称为“行草书”,行书作品中常夹杂草书,草书作品中常夹杂行书,究其原因,大约有以下原因:
1、贯气的需要。作品创作时要考虑上下左右之间的呼应,行笔至下一字时,如果用前一字体不能很好地表现这一呼应,就要考虑换字体,不独行草,有时楷书中也可夹杂行书,这样可以让作品“活起来”。
2、寻求字形的变化。这一点在《兰亭序》中充分表现出来了,其中20多个“之”,如全用行书,要想都不一样,写起来有一定难度,所以中间夹杂有草书的写法。
3、书写时情绪的变化。这一点在颜真卿在《祭侄文稿》中淋漓尽致。开篇比较工稳,情绪相对镇静,随着书写的进行,作者情绪出现变化,到最后几行,已由行书变成草书,作品也随之达到***。
不知说得对否,请大家指正。
其实这种情况在古代经典作品中很常见,不但行书中夹带着草书。就是楷书中也会蹦出个草书来。
再看看在严谨著称的唐楷中,人家也不受约束。
例子举不胜举。行书草书杂为一体,在古人那里是不受限制。不需要为什么,高兴这样写,他就这样写。反而现代的人,字写的不怎么样,这不能写,那不能写,自己给自己制造枷锁来限制自己。
行书和草书本身就没有严格的界限,有很多字体的行书和草书写法是非常近似的。所以在书法创作的时候,有一种字体,我们称之为行草书。也就是说一幅作品不一定非要行书或者非要草书,也可以介于两者之间。我们常说的,王羲之的兰亭序,我们称之为行书,事实上里面有很多字,都是楷书的写法,或许称之为行楷,更加准确。更具特色的像郑板桥的书法,糅合了隶书,篆书,行书,草书,楷书的笔法,这样说的话应该叫什么书体呢?
书法本身就是兴趣所致,自然表达,在创作书法作品的时候,没有特定的限制,但前提是自然流畅,而不是娇柔造作,哗众取宠。所以说,关于书法的字体而言,只要心境所致,可以任意驰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青年字体行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青年字体行书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