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正楷变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正楷变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草书作品用楷书落款怎么样?书法落款时,要注意什么?
草书作品用楷书落款绝对不行!
因为草书早于楷书而晚于隶书,而行书又晚于楷书。草书作品落款的最佳书体,应该还是草书。
(上图为张继的章草作品,落款的书体也是用的章草)
书法作品落款是有极大的讲究的,这个讲究来自于汉字演变和发展过程,而且还要考虑到书法作品的整体协调。书法作品,有静(正书)必有(草书、行书)动。
隶书作品落款,宣用章草。因为章草是在隶书的基础上演变和发展而来。
(上图为张继隶书作品,作品落款为章草)
草书作品落款,还要用草书。我这里所说的草书,包含古草、章草、今草和大草(狂草)。
楷书作品落款,宜用行书、和行草书。
如何从颜楷过渡到行草?哪个字帖比较好?
你好。你的颜字没有写死,而且入帖还很浅,所以不存在出帖的问题,至于你说的如何过渡到行草,选何种行书字帖。我的观点是,首先你自己要对书法水平有一个理性的分析,然后再考虑如何走下去。
一、颜体要真正入帖,达到每一笔、每一字都要合法,你还须下苦功夫。如果真正把颜体写死了,倒是好事,对行书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如果你感觉颜体很难进步了,想选择行书穿插临习,也可以,但我以为,楷书还是要坚持下去,因为你的楷书基础还不够,而且学楷书与学行书比不矛盾,只会相互相成。
三、行书字帖,举不胜举,如何选择,应以自己喜欢为前提,有因人而异,不必都挤着学二王。当年,才智过人的米芾,虽然崇尚二王,但他学书就是从颜字入手,包括宋苏轼、黄庭坚都对颜字下过很深功夫。米芾学颜,开自己书风,还极力批评颜字平淡无味,俗透了。可见,书法之路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选择适合自己学书之路就是正确的。以我之见,你具有颜体基础,笔力不弱,笔势开张,不妨选米芾的行书入门,一方面适合你的笔性,另一方面也可汲取米芾八面出锋的灵动,也为你的颜体丰富笔法。谢谢。
但凡练自书告身,就知道用锋了,自书告身更容易体会到提按用锋,颜体别的碑不会这样,别的碑一般人习惯把笔压的死死的,到自书告身这里,为了追求行意,人会不自觉的把笔提起来,用尖尖去写字,当你临原大时,如果用尖尖去写字,你就知道颜体行书怎么来的了,根本在于用锋,不在于书体。
去掉格子,去掉束缚
谢悟空邀。一辈子只练楷书的人有,但为数不多。颜楷也好,欧楷也罢,由楷书过渡到行草,是很多书友习练书法自然而然的转变过程。从理论上讲,楷书与行草关联不大,但也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举个例子,但凡历史上的行书大家,也同时必然是楷书的翘楚。
颜鲁公所创的颜楷无疑是唐楷的典范,颜楷所特有的准确分明的折与钩,与行草隔了一道樊篱,但颜楷的方正敦厚,为行草单字的风劲骨正大有裨益,而于书法而言,风与骨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学习颜楷的朋友转写行书,要自信,颜楷的底子是有用的。
抱庸建议,既然是学行书,就要正视楷与行在笔法技法的不同,首先厚实行书技法技巧的理论。从二王入手,依然还是要从临帖开始。在学行书的前期,重点是适应行草的点画、节奏、速度、行气。就风味而言,楷书是端正典雅,行书则行云流水,草书是龙飞凤舞。行书之关键,就是蓄而待发、含威不露、不急不缓。漂亮的结字是结础,行气与布局是关键。
颜鲁公《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常写颜楷的朋友习行草,这篇大作本身就是颜楷大手写行书的经典,也必然包含着楷书与行书的内在关联,是值得重点去反复临写揣摩的。
抱庸浅见,一家之言,仅供参考。(附图为抱庸学写的硬笔行书祭侄文稿全文)
有一定楷书基础接着练习行草是很好的选择。我认为可考虑先练王羲之的十七帖,属草书亦有楷行之意,非常规范,应较适合你。再之后可(或一年半)如继续练草书可考虑孙过庭的书谱。如你选择行书可考虑赵孟頫的赤壁赋,洛神赋等。当然你也可到书店去自已选择。按国家教委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要求是先练十七帖,再练书谱,本人的体会亦非常认同。
你的颜楷我倒觉得多练多宝塔帖,虽是鲁公中年作品,但更适合打基础。也建议你楷书继续努力。此外,书谱说:“真不通草,殊非翰札”,所以练楷书的同时亦应习练草书,以此提高楷书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正楷变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正楷变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