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息股近期受到市场追捧,部分蓝筹股创出历史新高。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兖矿能源,过去两个月涨幅接近30%,而过去三年,兖矿能源涨幅为4倍,力压AI牛股——英伟达三年366%的涨幅。
当前高息股人声鼎沸,但真正的赢家并不是现在冲入的人群,而是在行情冷清的底部,不断收集筹码的投资者。
什么样的投资者有能力在底部批量买入高息股?他们并非先知先觉者,也非智商超凡脱俗者,而是具有“稳妥的知识体系和稳定情绪”的普通人。他们具有适合投资的情绪,不为市场弥漫的悲观情绪所左右,投资中绝不从众;他们在自己的能力圈中行事,不渴望快速暴富,而是以六七年分红回本为标准进行投资,“本手”坚持到最后就成了“妙手”。
具有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
“要想在一生中获得投资的成功,并不需要顶级的智商、超凡的商业头脑或内幕消息,而是需要一个稳妥的知识体系作为决策基础,并且有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使其不会对这种体系造成侵蚀。”巴菲特曾如是说。
股灾和泡沫在漫长的股票历史中反复发生,这是因为人们总是渴望与他人做同样的事情,他们要么害怕错过发财的机会,一窝蜂地追捧某类资产,要么害怕手中的资产跌至零,一窝蜂地抛售某类资产。
但也有少数赢家能够不被情绪所左右,他们更愿意以事实为准绳进行投资。2018年上半年,价投大佬张尧成为陕西煤业的第8大流通股股东。2018年中美贸易摩擦加剧,上证指数跌幅为24%,陕西煤业下半年的调整幅度也高达20%,众人纷纷弃城而逃的情绪并不会影响张尧持股的决心。
众人望风而逃时,正是寻找便宜好股票的良机,然而知易行难,人类在漫长的进化中已经形成了跟随众人才安全的认知,只有少数投资人具备“不从众”的情绪控制能力。
“亲爱的投资者,问题不在我们的命运,也无关乎我们的股票,而在于我们自己……”格雷厄姆说,实际上,投资者最大的问题甚至最可怕的敌人,很可能就是他们自己,那些情绪适合于投资活动的“普通人”,比那些缺乏恰当情绪的人,更能够赚取钱财,也更能留住钱财,尽管后者拥有更多的金融、会计和股票市场知识。
在身边的人都失去理智的时候,保持清醒无论对投资者还是公司高管来说,这都是难能可贵的一种品质。
市场经常会出现周期性的恐惧或疯狂,理性投资者对这种情绪应该视而不见或者利用这种情绪。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投资者会被市场情绪所裹挟,他们会对本应该欢呼鼓舞的低价唉声叹气,对本应谨慎对待的高价放松警惕。牛市疯狂追入,熊市杀跌出逃,是造成绝大多数投资者亏损的重要原因。
在市场情绪高涨股价已经出现严重泡沫时,少数投资者具有急流勇退的能力,巴菲特在1969年时因为投资环境恶劣,解散了合伙公司;张尧在2015年中期从A股撤退,并将资金融出仅赚取利息收入。
稳妥的知识框架
好的投资者需要具备稳妥的知识框架。张尧曾说过,价值投资者并不是具备超过常人的忍耐力,而是明白投资的原理。稳妥的投资框架不仅帮助投资者寻找合适的股票,而且帮助投资者控制好情绪。
所谓稳妥的框架就是回归到投资的本质,不将股票视为一个交易代码,而是视为对一家公司的所有权,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质的上市公司才是投资的王道。
过去三年股价涨幅力压英伟达的兖矿能源。2021年初股价为8.43元/股,而2021年的每股收益为3.34元,这意味着2021年初动态市盈率仅为2.5倍;2022年兖矿能源的每股收益为6.3元,仅略低于2021年初的每股股价。对于长期研究和跟踪煤炭股的投资者来说,他们可以相当有确信度地预测未来两三年的公司业绩,在两到三年即可回本的估值基础上,重仓买入就顺理成章。
近期量化投资大幅回撤的消息刷屏。事实上,每过一段时间,总有红极一时的策略失效。巴菲特通过长达60年的投资实践,累积了上千亿美元的财富,尽管期间也有四次回撤超过50%的记录,但最终股价不断创出新高,价值投资具有“不战而胜”的遍历性。伯克希尔·哈撒韦近期股价超过60万美元,市值高达8800亿美元,再创历史新高。
价值投资的知识框架相当简洁而有效,它就是格雷厄姆所总结的、照亮了巴菲特一生投资的主要原则:
一是股票并非仅仅是一个交易代码或电子信号,而是表明拥有一个实实在在企业的所有权,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不依赖于其股票价格。
二是市场就像一只钟摆,永远在短命的乐观(它使得股票过于昂贵)和不合理的悲观(它使得股票过于廉价)之间摆动。聪明的投资者则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向乐观主义者卖出股票,并从悲观主义者手中买进股票。
三是每一笔投资的未来价值是其现在价格的函数,你付出的价格越高,你的回报就越少。
四是无论如何谨慎,每个投资者都免不了会犯错误。只有坚持“安全性”原则——无论一笔投资看起来多么令人神往,永远都不要支付过高的价格——你才能使犯错误的几率最小化。
五是投资成功的秘诀在于你的内心。如果你在思考问题时持批判态度,不相信华尔街的所谓“事实”,并且以持久的信心进行投资,你就会获得稳定的收益,即便在熊市亦如此。通过培养自己的约束力和勇气,你就不会让他人的情绪波动来左右你的投资目标。说到底,你的投资方式远不如你的行为方式重要。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