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初学书法写多大的字合适,为什么书法展览都是小字?
明朝书法家丰坊在《童学书程》中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
清代乾隆时期书画家蒋和在其《书***宗》中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遽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足,使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次收小。古人先于点画及偏旁研究习熟,然后结字。"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也讲到:"作字宜从何始?宜从大字始。"
一般说来,一寸以下者为小字,一寸至二寸见方者为中字,大于二寸者为大字。初学者先从三寸(十公分左右)大字入手,学习基本笔法和字形结构,然后于一至二寸中楷(五公分左右)下足功夫,方能小大随意,收放自如。因为中等大小的字体,起止转折,笔意分明,初学者容易体会领悟。二是小字偏于用指,大字偏于用肘,唯中字指、腕、肘三者没有偏重,均可得到锻炼。三是小字写久了,容易形成紧缩而不开展的毛病;大字写久了,又容易养成松散而不严格的习惯。四是写中字者腕活,腕活上可以带肘,下可以导指,使转随意,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专攻大字或小字。
相对来说小字容易让人看出功夫。全幅章法行款整齐,易于操作。展馆中动辄六尺、八尺的大尺幅十分耗费精力,功夫不到者难以一气呵成,多是小块拼接的。而在评委和观众看来,还是一整幅,容易博得青睐和认可,故小楷精到者相对容易入展。但是小楷练到家了,入展了,还得回过头来学大字。因为大字比小字实用得多,小字宜于案头观赏,大字远观近玩均可。这时候再习大字,就会受写小字的习惯影响,容易小气、紧缩、放不开。其难度比从大字入手,练好中字,再习小字要难得多了。
书法书写规律左小右大上小下大?
写楷书字体的规律一般是左小右大上小下大,也叫左缩右伸或上缩下舒。但这个规律在行书隶书中就可打破。因为写行书要追求多元变化,所以有的左大右小上大下小,或左伸右缩上舒下缩。
如汉隶张迁碑就很稚拙,就是打破了这个规律,很多字都是上大下小,左大右小。
是不是如果毛笔字小的练好了,大字就自然会写了?
我觉得大字和小字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体系,二者需要注意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不能说大字写得好了,小字就能写得好,反之亦然。
之所以会有这种说法,应该是只考虑到了笼统的写字需要注意的问题,如结构、章法等。这里打个比方可能不一定恰当,大人国的人有五官、胳膊腿、穿衣服,小人国的人也有五官、胳膊腿、也穿衣服,所以大人国的人等于小人国的人,但是两个人往那一站截然不同,究其原因就是只关注到了书法笼统的表象。
拿结构来说,可能一般人认为一个字写的漂亮了,无论放大还是缩小他那它都很漂亮,但是这时候他们往往会忽略一个问题,就是当同一个东西被放大和缩小后,二者所关注的重点也就变了,对小字来说,注意的是细节,大字来说注意的是气势,所以这时候当你用一个固定的结构去套两个不同的要求的时候,总会有一个倾向性存在的,所以就造成了这一结构要么更适合大字,要么更适合小字,相等的状态是不存在的。拿“瘦金体”来说,或许写的小小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美,很有力,但是如果你把他放大50倍,或者写成榜书大小,那就一定很别扭。
所以总的来说,我觉得大字小字都要写,二者有一些共通点(不是共同点),在把握共通性的基础上又把握好各自的主要特点,就能达到二者兼善的目的。
以上均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为什么要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