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鉴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鉴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小篆字体的结构特点?
小篆“必须能写得方,写得扁,方是好手”,以方楷一字半为为宜。起笔藏锋敛毫,行笔中锋,收笔多垂露,笔画停匀,讲究对称,字型方整,结体疏松古拙。
小篆,是由丞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创制了统一文字的汉字书写形式。一直从秦朝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篆书特点代表作品?
1甲骨文,象形的意味最为明显。
4小篆,笔画圆转流畅,字形修长匀整,代表作有《泰山刻石》等。
5唐篆,有大,小篆多种。代表作《轩辕铸鼎原铭》等6玉箸篆即李斯小篆。
8铁线篆。
9古篆,有两义,一是指上古文字,一泛指古代篆书。
小篆风格?
字形修长。无论笔画多寡,字形结体均书写成长方形,而且竖画向下伸引,构成上密下疏的视觉错感。这种修长的形体审美特征,似乎与人体的形态审美特征有着潜在联系。人的体形也是“上密下疏”的,以修长的双腿为美,女者苗条,男者挺拔。所以,可以说小篆的字形结构美是人体形态美的一种投射。另外,修长的字形结构的基础笔画是纵势伸引的竖笔画,这与自上而下的章法布局也有关系,源于甲骨文。
线条匀称。无论点画长短,笔画均呈粗细划一的状态,似乎在作力度、速度都很匀平的运笔,婉通圆转的刻石书和方折劲直的诏版权量书都如此,给人以纯净简约的美感。而又以圆笔的小篆为正体,渐渐形成“婉而通”的篆书美学观。
篆书可以说是一种最古老但又最年轻的书法,中国文字起源于象形,且顽强地根植于象形,并未简单地仅用声音符号来做文字记录。
象形文字本身即有造型的要求,所以中国文字一开始就是美术家的工作,从最早的甲骨文开始,这种象形文字就被称为篆书,甲骨文保留有非常明显的象形痕迹,笔划加减比较随意,因此还不能认为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此后的金文或称钟鼎铭文即青铜器上的铭文还有石鼓文一起合称为大篆,文字的规范性进一步加强,字形及章法更趋规整,词汇增多,故可以有长篇铭文。 秦朝一统天下后,李斯推行“书同文”,并彻底规范了篆书的写法,世称小篆,这是完全成熟的文字,将篆书的曲折象形笔划横向拉直,其实就是隶书(当然实际情形会复杂一些,如隶变,与篆书同时存在于民间,文物证据有战国时的帛书及竹简等),隶书再进一步去除修饰性的笔划就是楷书了,在香港台湾等地称为繁体字,2千多年来文字结构并未再发生明显改变。
因此,篆书被认为是中国文字的鼻祖,故碑额的题词或册页的封面题词,古人都习惯用篆书,以示庄重;而真行草等书法作品是绝不能用篆书落边款的。因此,篆书有万佛朝宗的说法,说他最古老是毫无疑义的。也正因为这种老祖宗的地位,也使篆书固步自封;同时,篆书从甲骨文开始,金文、石鼓文、泰山刻石等,都是官方政治或宗教性的文宣工具,需要一定的装饰性,甚至于追求繁复华丽的效果,如春秋战国时楚地的鸟篆,因此,篆书从一开始就不讲究书写性,故在秦帝国灭亡后,篆书就主要存在于碑额或册页等的题词及印章、瓦当等用具上。
直到晚清邓石如改变了近千年的作篆方法,开启了篆书的书写性革命,充分运用毛笔的特长来表现篆书的笔意,使书写上的提按、起笔收笔的笔触意态更加富于变化,在结构上也打破了过去那种陈陈相因的固定模式,影响所及,蔚为风气。此后篆书名家辈出,使篆书一跃而成为与真行草并驾齐驱的书法艺术,故从笔墨书法的角度而言,在诸书体中,篆书的确是最年轻的书法艺术,自邓石如始距今才200余年,也正因年轻,从而显示出勃勃生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鉴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鉴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