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蒋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蒋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笔墨用法?
执笔、腕法与肘法,直接或间接关乎用笔用墨,关乎书法。 晋卫夫人《笔阵图》云“凡学书字,先学执笔”。
传统所谓“五字执笔法”——擫、押、钩、格、抵——五指执笔,须各尽其力。执笔方法甚多,若拨镫法、五指法、三指法、两指法、凤眼法、回腕法、平覆法等,但是,讲究执笔之法,目的在于利于用笔。只知一大堆执笔办法,而不知用笔,究竟没有用处。
相传执笔要握紧,以至于从背面忽然拔之也不出,此说是偏见。全身之力,应该协调于肩、肘与腕、指,要善于配合发力,将其贯注于笔端,单纯在笔管上使傻力气是没用的。而且,纸上写出的字,其笔画有无力感,完全在笔画的使转变化与搭配关系中,与握笔的力气更无多少关系。
宋姜夔《续书谱》云“不可以指运笔,当以腕运笔。执之在手,运之在腕”,可见“执”与“运”的不同功用。腕法有三种,为:枕腕、提腕、悬腕。腕法之妙,最显著于悬腕之时,其圆活灵便与否,影响倒用笔的筋脉与气势。悬腕,有时是必须的,如写大字、行书或草书,但有时未必见佳,如写小字,悬腕就难能。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云“抽掣既紧,腕自虚悬,通身之力,奔赴腕指间,笔力自能沉劲”,悬腕而能注力自如,为得法。元郑杓《衍极·天五篇》云“掌指,法之常也;肘腕,法之变也”,甚为机要。作书时执笔须与腕肘同用始为得之。清蒋和《书***宗·笔法精解》云“运用之法:小字运指,中字运腕,大字运肘”。肘法亦有三种,为:伏肘、提肘、悬肘。腕之力发于肘,故悬肘与悬腕是相关的。
1.用墨:(1)调墨的浓淡,在于用水,会用水,墨才活。为了感受一下水量对墨的影响,你可以自己加不同的水量,在宣纸上画画,这样可以体会并找到你想要的墨色(墨色分为渴,润,浓,淡,白五种)一般书法用墨不要加太多的水,但水少也是不行的,应保持在二者之间,自己体会一下。 (2)调墨时我建议:将买来的墨块+一得阁墨汁+适量的水在磨研中用磨块研磨一下就可以了,有一些工具你可以向店老板询问,就可以买到了。2.用笔:全身之力(不是蛮力)要用于笔上,协调肩肘腕指,要善于发力,将力贯注于笔端,不以指运笔,应以腕运笔,动作协调(练练就好了),虽然有用笔的很多方法,但也不能完全被法所束缚。
书法中的疏密如何理解?
疏密之实质可以理解为书法的追求:变化。
任何一件书法作品在整个篇幅之内都在寻求变化,用笔、解体、布局等,不可千字同面,生硬呆滞,而要灵动多变,这种追求体现之处就是外观上看起来墨色有浓淡疏密。
书法中疏密的理论,古人讲的很多,现代的书法家也是特别讲究疏密的。书法中的疏密,大小,干枯,正斜,浓淡等等,都是书法理论中常提的技巧。这些技巧就是书法中的哲学,是书法中结体的辩证统一。这些技巧能很好地指导我们的书法实践。平时临帖创作都应该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技巧。
题目中提到的疏密的问题,它的概念大家都很明白,通俗的说,就是在一个字里,有的地方笔画要稠密一些,有的地方笔画要稀疏一些。在一副作品中,有的地方字要稠密一些,有的地方字要稀疏一些!但到底哪里该稠密哪里该稀疏,这是关键。就像画画一样,要把一个人画得身材好一些,就应该把她的腿画长一些,但到底长多少为宜,我觉得首先你要确定,你画出来的是人,而不是长颈鹿或其他的怪物。所以我们讲疏密,关键就是要合乎比例。太过了就不美了,而显得丑了!现在的一些书法作品,之所以大家看了觉得丑,就是因为过分使用这些书法技巧,写出来的字一个个都成了丑八怪。只有把这些技巧用的恰到好处,才能使你的书法更上层楼。就疏密而言,我们应该认真研究汉字的形体特点,确定哪里该疏哪里该密。疏密的尺度有多大。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是个人练习的一些体会,如有不妥,请一笑了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蒋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蒋草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