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草书字体小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草书字体小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张涵博连笔字怎么写?
要连笔,当然是草书啦,多看看字帖确实有帮助的,但要注意的是:碑帖是从上到下... 总之,写连笔字,不是随心所欲,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它有规律可寻,有章法可依。
如何写好连笔字——写好字先从握笔开始 要想写好连笔字,一般都先从握笔开始,不正确的握笔姿势,会造成写字时横不能写平,竖不能写直,导致练字月余毫无进展。操作方法 01 执笔要正,笔尖应直向前,切忌内斜,食指指尖距笔尖约一寸(同时笔杆与桌面的角度大约成50度左右)。拿笔不正或笔尖向内斜,就写不好捺,写不好横,写不好钩,很难顺手,甚至每写一笔,就得挪动一下右手。同时,写出的线条一无骨气,二无韵律,字形也就谈不到舒展大方。02 笔杆的斜度,写大字拿笔往上些,笔杆斜度要稍大,写小字往下些,笔杆斜度稍小。一般的斜度应倾斜在食指关节处,超过这个部位,写出的笔画,不是拘泥,就是呆板。笔杆斜度不适当,笔速要受到局限的,并且不可能写出飘然、神韵的字形来,因此不应倾斜“虎口”处。03 握笔要轻松,运笔才自如;握笔太紧,写出的字,不能开阔大方。初学书法写多大的字合适,为什么书法展览都是小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抄两则前人有关学书字体大小的论述。
明朝书法家丰坊在《童学书程》中说:"学书之序,必先楷法,楷法必先大字。自八岁入小学,便学大字,以颜为法;十余岁乃习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钟王为法。楷书既成,乃纵为行书,;行书既成,乃纵为草书。……凡行书必先小而后大,欲其专法二王,不可遽放也。"
清代乾隆时期书画家蒋和在其《书***宗》中说"初学先宜大字,勿遽作小楷;从小楷入手者,以后作书皆无骨力。盖小楷之妙,笔笔要有意有力,一时岂能遽到。故宜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尽力送足,使笔笔皆有准绳,乃可以次收小。古人先于点画及偏旁研究习熟,然后结字。"
康有为在其《广艺舟双楫》中也讲到:"作字宜从何始?宜从大字始。"
一般说来,一寸以下者为小字,一寸至二寸见方者为中字,大于二寸者为大字。初学者先从三寸(十公分左右)大字入手,学习基本笔法和字形结构,然后于一至二寸中楷(五公分左右)下足功夫,方能小大随意,收放自如。因为中等大小的字体,起止转折,笔意分明,初学者容易体会领悟。二是小字偏于用指,大字偏于用肘,唯中字指、腕、肘三者没有偏重,均可得到锻炼。三是小字写久了,容易形成紧缩而不开展的毛病;大字写久了,又容易养成松散而不严格的习惯。四是写中字者腕活,腕活上可以带肘,下可以导指,使转随意,然后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专攻大字或小字。
相对来说小字容易让人看出功夫。全幅章法行款整齐,易于操作。展馆中动辄六尺、八尺的大尺幅十分耗费精力,功夫不到者难以一气呵成,多是小块拼接的。而在评委和观众看来,还是一整幅,容易博得青睐和认可,故小楷精到者相对容易入展。但是小楷练到家了,入展了,还得回过头来学大字。因为大字比小字实用得多,小字宜于案头观赏,大字远观近玩均可。这时候再习大字,就会受写小字的习惯影响,容易小气、紧缩、放不开。其难度比从大字入手,练好中字,再习小字要难得多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草书字体小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草书字体小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