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谁的字体大气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行书谁的字体大气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字体最大气?
行书字体看着大气有力量。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统称,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
谁的行书最好?
行书选帖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点:
(一)首先应从“大家”里去选择。因为他们的书法艺术受到了千百年来的考验,被历代公认为是完善的楷模;他们的代表作品,被认为是最好的范本,尤其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圣教序》更受人们推崇。
(二)仔细阅读各家的代表作品,看看哪家的字体更合乎自己的“胃口”;换言之,就是用自己的审美观去选择。例如喜欢隽秀的,可选临玉羲之的《兰亭序》、《圣教序》;喜欢凝重含蓄的,可选临李北的《麓山寺碑》,《法华寺碑》;喜雄浑的,可选临颜真卿的《争座位帖》、《祭侄稿》:喜欢奔放的,可选临黄山谷的《松风阁》;喜欢娟丽的,可选临赵孟頫的《仇锷墓志铭》;喜欢洒脱的,可临河绍基的作品……。如果选择的碑帖,符合自己的审美观,写起来就会有兴趣,接受的也比较快。
(三)尽量选用墨迹本。因为墨迹本的笔路比较清晰,例如《兰亭序》的墨迹本就要比石刻拓清楚些,便于初学的人学习。再者,拓本受一些刻工和拓工的影响,往往有失真的地方。如果用石刻本,也要选择较好的本子,不要用钩本或再拓本。例如选用李北海的《法华寺碑》,其中有何绍基的双钩本和照像影印本,虽然,何绍基钩得很精到,毕竟不如原拓照像更传神一些。至于一些字迹不清楚、泐损的地方较多的本子,则不宜选用。
(四)字迹过少的字贴也不宜选用。 一旦确立了临摹的范本,就要反复地临写,真正地把它的精神掌握住。明朝的一位书家倪苏门的《书法论》中,谈到学习书法的初级阶段,有一条很值得借鉴的经验。他说:“初段必须取古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定,脚跟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肖似,使人望之即知是此种嫡派。纵有誉我、谤我,我只不为之动。此段功夫最难,常有一笔一直,数十日不能合辙。此处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到此,心愈坚、志愈猛、功逾勤,无休无歇,一往直前,久之则自心手相应。”
王铎最经典行书字帖选哪本?
从王铎一生的成就来衡量,最经典的行书作品应该当属赠汤若望诗册了。王铎此前的行书还没有拜托圣教序的影响,自汤若望诗册开始,王铎基本形成成熟的行书风格,字体大小错落,空间节奏都开始有了完全不同的另一种味道,显得古厚,沉雄而又不失清劲秀骨。
天下行书三绝?
说起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天下三大行书”,则是指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寒食帖》。这三部作品号称是书法史上的“神话”,千百年来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三绝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以及苏轼的《黄州寒食帖》,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
王羲之,东晋的大书法家,其酒后挥毫泼墨,洋洋洒洒一蹴而就,《兰亭集序》诞生,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柳公权的《祭侄文稿》写时悲愤而痛苦,当时龙飞凤舞,一气呵成,枯笔,错字极多。是为第二行书。
苏轼的《寒食帖》,写于失意之中,寒食节孤独惆怅,叹人生无常,《寒食帖》即为诗稿,遂成经典。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谁的字体大气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谁的字体大气些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