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小篆字体临摹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小篆字体临摹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练习,如何掌握篆书技法?怎样练习呢,用字帖临写就行吗?
篆书,是中国书法的一个书体,是中国书法最早、演变时间最长的书体,流行于汉代之前。篆书分大篆、小篆和汉篆,大篆是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的通称,代表的碑帖有《石鼓文》《散氏盘》《毛公鼎》等。小篆主要是秦统一文字后形成的书体,主要有《泰山碑》《峄山碑》,汉篆主要是汉代治印的字体,不是专业研究书法,可以只是作为了解学习。
至于如何掌握技法,初学要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先简后繁从小篆入手,重点练习书写线条的中锋用笔,做到“藏头护尾”,体会毛笔在书写线条过程的弹性,而不是像刷子刷漆一样。二是练习结构的布白匀称,掌握一个字横线、竖线的距离匀称等关系。唐代孙过庭在《书谱》有“初学平正,但求分布。即得平正,务追险绝。即得险绝,复归平正“,就是学习书法的三个层次。
本人练书法小篆有两年半了,用生宣四尺对开的练习纸写,每天至少一张。以个人的角度出发,希望能给到你微薄的建议。
想写篆书,建议先学写小篆。秦统一文字后,小篆成为规范化后的官方文书通用字体。这为后期大众熟知的隶书、楷书、行书等书法字体发展奠定了最初的基础。小篆成为书法入门的选择,有其道理。学好它,可以为你入门书法,了解书法演变历史提供一定的帮助。
写小篆,下笔讲究中分,行笔需要圆转。线条需做到匀称,笔划粗细要一致。毛笔的笔锋不能偏,写出来的字要有“圆劲”感。
清朝吴让之的摹本推荐你参考。例如我在临摹的《崔子玉座右铭》。
篆书的字,有点像图画符号,仍然保留古代象形文字的特点,多练练,如果你以后想学国画,练习篆书也对此有帮助。
吴让之篆书来源?
吴让之(1798-1870),原名吴廷扬,字让之,号攘翁,又号晚翠老人、晚学居士等,江苏仪征人。他是清代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尤其擅长篆书。吴让之的篆书来源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继承传统:吴让之自幼酷爱书法,尤其致力于篆书。他临摹了大量的古代篆书名作,如商周金文、秦汉碑刻等,对古文字的形态、结构、笔法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理解。
2.学习前人:吴让之对前代篆书大家的作品进行了深入研习,如邓石如、伊秉绶、桂馥等。他对他们的书法风格、用笔技巧进行了消化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3.融会贯通:吴让之在篆书创作中,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篆书形式,还吸收了绘画、诗文等方面的艺术养分。他的篆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人气息,书卷气十足。
4.个性发挥:吴让之在篆书创作中,注重个性的发挥。他善于在规矩法度之中寻求变化,使作品具有生动的气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综上所述,吴让之的篆书来源广泛,包括传统碑刻、前人书法、文人修养等方面。他在继承与创新之间取得了平衡,成为了清代篆书的代表人物。
吴熙载,原名廷飏,字熙载,后以字行,改字让之,亦作攘之,号让翁、晚学居士、方竹丈人等。江苏仪征(今江苏扬州)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包世臣的入室***。善书画,尤精篆刻。少时即追摹秦汉印作,后直接取法邓石如,得其神髓,又综合自己的学识,发展完善了 “邓派”篆刻艺术,在明清流派篆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吴昌硕评曰:“让翁平生固服膺完白,而于秦汉印玺探讨极深,故刀法圆转,无纤曼之气,气象骏迈,质而不滞。余尝语人:学完白不若取径于让翁。”吴让之印作颇能领悟邓石如的“印从书出”的道理,运刀如笔,迅疾圆转,痛快淋漓,率直潇洒,方中寓圆,刚柔相济。其体势劲健,舒展飘逸,婀娜多姿,尽展自家篆书委婉流畅的风***,无论朱文白文均功夫精熟,得心应手,技术上已如庖丁解牛。让翁在继承邓完白的基础上有所创建,特别是那种轻松淡荡的韵味,直达书印合一的神境。吴缶老赞曰:“ 风韵之古隽者不可度,盖有守而不泥其迹,能自放而不逾其矩。 ”
一生清贫,著有《通鉴地理今释稿》。吴熙载工四体书。篆书和隶书学邓石如,行书和楷书取法包世臣。书***力虽深,但受邓石如和包世臣的束缚太深,未能创造自己的风格。亦善画。一生成就最大的是篆刻,篆刻得邓石如精髓,而又能上追汉印。晚年运刀更臻化境,在浙派末流习气充满印坛的当时,将皖派中的邓派推向新的境界,对清末印坛的影响很大。吴熙载一生刻印数以万计,但多不刻边款,以致流传甚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小篆字体临摹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小篆字体临摹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