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竹文化楷书字体写法欣赏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竹文化楷书字体写法欣赏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竹说文解字?
竹;象形字。就是竹子,它的本义是常绿多年生植物,春日生笋,茎有很多节,中间是空的,质地坚硬,种类很多,可制成器物,又可作建筑材料。
甲骨文中的“竹”多用作人名,字形像两片竹叶相连。战国时的“中山王圆壶”中写成枝叶相连并下垂的形状。楷书中“竹”作偏旁一律写在上部,其字一般也都与竹子有关。
竹 《说文解字》
【卷五】【竹】
『說文解字』
冬生艸也。象形。下垂者,箁箬也。凡竹之屬皆从竹。陟玉切
『說文解字注』
(竹)冬生艸也。云冬生者、謂竹胎生於冬。且枝葉不凋也。云艸者、爾雅竹在釋艸。山海經有云其艸多竹。故謂之冬生艸。戴凱之云。植物之中有艸木竹、猶動品之中有魚鳥獸也。象形。象㒳㒳竝生。陟玉切。三部。按廣韵張六切。下者、箁箬也。恐人未曉下之恉。故言之。凡竹之屬皆从竹。
竹字头的演变?
象形字。甲骨文的“竹”字左右像两个竹枝,竹枝的下方各有三片竹叶。
战国文字的“竹”字,竹叶符号由甲骨文的下方移到了竹竿形状的上方,形似两支并排的竹子。
战国金文下面还多出两个小横。
小篆的形体只沿袭了金文的主要部件,即两个竹枝并排的形体。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是什么意思?
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
全诗为《秀石疏林图(题)》: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籀 : 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籀 zhòu 1.〔~文〕古代的一种字体。中国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2.阅读:~读(读书)。
八法 :就是永字八法。
这是说,画石头、树木和竹子,以及兰花、梅花,都跟书写汉字的机理有内在联系。
此两句诗论述的是绘画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原诗出自元代画家、书法家赵孟頫
《秀石疏林图》题画诗,全诗为: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飞白 :是汉字的一种书体,相传是书法家蔡邕受了修鸿都门的工匠用帚子蘸***刷字的启发而创造的。北宋黄伯思解释为:"取其发丝的笔迹谓之白,其势若飞举者谓之飞。"今人把书画的干枯笔触部分也泛称飞白。同时可利用"飞白"使书写显现苍劲浑朴的艺术效果。
籀 : 是古代汉字的一种字体,春秋战国时流行于秦国,今存石鼓文是其代表。亦称“大篆”。
八法 :就是永字八法。以“永”字八笔顺序为例,阐述正楷笔势的方法,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与今之相对应:点为侧,横为勒,直笔为努,钩为趯(tì),仰横为策,长撇为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zhé)。
赵孟頫的绘画和书法成就都非常高,达到互相融合的程度。在题画诗中,强调绘画在笔法上与书法相同,而且不同的景物对应不同的书体,其原理是一样的。 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 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籀文。 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楷书的“永字八法”。如果有人要理解、领悟这一点, 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在远古时代 本来是同为一体的,至今使用的笔 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
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 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籀文。 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八 法”。
出自赵孟頫《秀石疏林图(题)》
全诗为:
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
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译:画石头的笔法像似书法的飞白 体,画树木的笔法像似书法的籀文。 画写意竹特别是竹叶需要通晓“八 法”。如果有人要理解、领悟这一点, 就必须知道书法与绘画在远古时代 本来是同为一体的,至今使用的笔 法也基本上是相同的。
关于《秀石疏林图》《秀石疏林图》是元代画家赵孟頫创作的一幅画。
赏析赵孟頫以飞白之笔法作石,劲挺之笔写竹,笔墨苍劲简逸,文人秀雅之气蕴于笔端。画幅中署有“子昂”二字款,卷后有赵孟頫自题诗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表明赵氏强调书画同源,以“写”代“描”。赵氏的思想开启了元代的文人画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竹文化楷书字体写法欣赏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竹文化楷书字体写法欣赏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