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321草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321草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王羲之草书作品?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内容是他所写的尺牍。因卷首有“十七”字故名。《十七帖》墨迹已佚,仅有摹刻本传世。《十七帖》草书,前人评为“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也有人认为帖中字带有波挑的笔势,字字独立不相连属。
这正表明他善于“兼撮众法,备成一家”,所以才能形成他独具风范的草书体势。
王羲之罕见版本《兰亭序》,全篇用草书写成,书法界没几个人见过!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说321年—379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急求王羲之的兰亭序和欧阳修的九成宫分别是什么字体?这两种字体的特点又是什么?
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楷书以《黄庭经》、《乐毅论》为最;行书以《兰亭序》为最;草书以《快雪时晴贴》、《初目帖》等为最。欧阳询(557一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他的书法成就以楷书为最,笔力险劲,结构独异,后人称为“欧体”。其源出于汉隶,骨气劲峭,法度谨严,于平正中见险绝,于规矩中见飘逸,笔画穿插,安排妥贴。楷书以《九成宫醴泉铭》等,行书以《梦奠帖》、《张翰帖》等为最著名。书法中的二圣是谁?
草圣张芝、亚圣张昶
张芝,字伯英,瓜州县(今甘肃酒泉市)人,东汉大书法家,最擅草书,誉为“草圣”。
张芝情操高洁,不慕功名,潜心研究书法,尤好草书,终于摆脱旧俗独创一体以成今草,开书法之一代新天地。历代书法大家誉称张芝草书为“一笔书”,尊称张芝为“草圣”。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对汉、魏书迹唯推钟、张草书,亦颇受其影响。
张昶,字文舒,渊泉人(今甘肃安西县东),伯英(芝)季弟。书法家,擅草书,有“亚圣”之誉。
张昶极工八分,又善隶。《后汉书》《水经注》《书断》《九品书人论》等均有记载,并明确《华山庙祠堂碑》是张昶所书。据《笔势传》记载,书圣王羲之曾“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月耳。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说明张昶的《华山庙祠堂碑》对王羲之及后世影响很大。
后人将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出身于一个书法世家的门庭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王羲之(321—379年,或303—361年)字,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献之,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洛神赋》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二圣,是中国古代一个合称名词,有指代周文王、周武王,或周公、孔子或大禹、孔子或孔子和孟子等等。 武则天在宫廷斗争中,依靠自己的美丽妩媚和阴狠毒辣,连连得手,由昭仪而皇后而天后,后来竟与唐高宗并称为“二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321草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321草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