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如何描写行书的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如何描写行书的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概括行书的特点,至少用一种修辞方法?
行书的特点是方便快捷,实用性强,如果把写字比喻成走路,楷书像慢走,行书就是小跑,草书就是快跑。慢走速度太慢,快跑又容易伤身体,那么小跑最合适不过了,很以行书受到了很多书法爱好者的喜爱,笔划灵活,动感性强又不失君子风度,所以行书就成了现代社会最受欢迎的一种字体。
行书的创作说明?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摩,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摩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答:一、墨色的变化
行书,字体不仅要工整有序,排列文字是独特的也是自然的。当你在写行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小问题,创作当中不知道行书的墨色变化。在创作行书的时候,根据纸张的长短、尺寸来书写作品,就要将墨色的变化调整,在书法创作界中的说法是由“先上后下”的原则来调整墨色,简单一些就是从上到下,墨色成“阶梯状”的分布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墨色是要有灵活的处理,有粗细的变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二、衔接的方式
行书的创作当中,如果不是连贯的写一幅书法作品,会显得尤为“异常”。每次发现一个字写完之后,需要衔接下面一个字,就会出现“墨丝”的时候了。两个字的头尾相接就主要靠“墨丝”来连接。行书讲究一气呵成,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做好衔接角度,先将要写的作品默记在心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停顿很长的时间,几乎就是一气呵成,熟记了要写的文字之后,作品就好像“写活”了。
书法里的行书怎么样才算好字?如何评价字的好与不好?
行书,行走之书,行云流水之书,众人理解不同,评价的标准严格程度也不同。日常书写还是用于装饰、赠送等等,根据作品用途,人们的用心挑选品评角度也不同。
但总体来说,字的笔墨章法、布局结构、气势意境乃至个人的人生阅历、气质、文化修养等等都能影响到书法里字的好坏,这些大致是比较常用的标准了。
那么什么样的作品算是好作品?这里不妨放一些例子,诸位懂行的朋友想必对其中一些作品比较熟悉,讨论每幅作品的同时,大家一起欣赏欣赏,知道好的,再评价其他的也就比较容易了。
蘭亭序,祭侄稿,寒食帖,是行書的最高境界,也是行書的頂峰。三大行書經典,無一例外都是一揮而就的文稿,甚至是草稿。文稿中還存在一些塗改。為什麼從古至今,人們對這樣的急就章如此推崇?竊以為,這裏彰顯了書法家的功力。他們在寫字的時候,完全不考慮筆墨章法,只想把內心的情緒宣洩出來。正因為如此,細讀這些作品,才能領略大師們的功底。他們的功力已經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不是隨便什麽人可以做到的。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對於三大經典,後人模仿者不計其數,雖然不乏優秀的仿品,但卻無法僭越原作。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如何描写行书的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如何描写行书的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