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喜欢行书字体的人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不喜欢行书字体的人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好坏,没学过书法的外行人是不是根本就看不出来?
行书的好坏,没学过书法的外行人是不是根本看不出来?
我来回答。不尽然。分3中情况而论。
1,大众化,以己之好恶评论,行书的好坏没学过书法看不出来。判别就是这个喜欢,那个不喜欢,比如好多人看颜真卿《祭侄稿》,天下第三大行书,外行人看见第一句就是,写的啥,画的乱七八糟,还没有我孩子写的好。到是喜欢老先生,整齐划一的字。一点不惊奇,不知者不罪,吗?
2,文化方面的,诗人,作家,凭论家,行书的好坏,学没学过都能看出好坏。比如,唐代诗仙李白,好像不是书法承著,他的行书“李天白书法也是书法史上名书”。还有好多,原因是书法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善文者,善书,书是文人的面目。
3,汉字是国之根本,用汉字的书法,随然不全是书法,但是道理,和审美是一样的,他就能分行书的好坏。还有学艺术的姊妹篇,摄影者,美术设计者等等,同道学没学书法,都能分出行书好坏来。
谢谢大家,希望对你有帮助。
行书的好坏,未学书法的是看不出来?
我的理解,从未书法书写经历的人,对行书只能看热闹,观外表,即是初学者,也仅仅知其一,对于学书法有几年或几十年,因守正未进行,草,之境,也限于一般欣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所谓行书,流动之体,最大特点畅然状。笔笔,字字,之间,有呼应之意境,连贯而通顺。流便多变。
时有楷意,时有草状,亦楷亦草间杂,因流便快捷,书家多择其善而为之。
行书底蕴,具备楷则草性,算做中庸之书,有草性多于楷意为行草,更加流畅,更加体现情性凸起,突奔之。
楷意多于草性,则又称行楷,谨严稍放意性与法性。行笔稳健,写的妙,用笔有度,收放自如,心手相应。
凡学过形书,看境,行则有韵律,行云流水的样子。
千变万化的形书,贵在格调,品味,雅致,忌俗书。
跟着别人书风,为常规书,比如临写摹画,不属于自己的书写东东。
因而,行书,写自己心性抒发,有清新之感。
行书的好坏不光是没学书法人看不出来,即使是自以为书法不错的人都分辨不清!
大家都在评论欧阳老师的行书,有的说当今的书法泰斗,有的说不成,至于为什么是泰斗?哪里的功力达到泰斗的水准了?还没有人能说清楚!
有人说书法没有标准,也确实!从古至今还没有谁去制订一个规范的,合理的,让书法人信服的标准,但是,真的没有吗?没有的话,大家随便写呗!你写的有特点,我也有啊,你的字往东边扭,我往西面啊!每个刚学会写字的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难道都是 书法吗?
书法有规矩,也有标准,只不过的多数人没有达到理解的地步。有人说某***达到清了,还有到明的,甚至大胆的说自己过宋直接入唐,怎么没有人说理解到魏晋了呢?我说,只有理解到唐的人才算登堂,理解到魏晋你才堪称***,才可以说是书法通彻,而这也是面对纷纭的书法作品大家之所以不知如何去评价,去定位的迷茫所在!
不是书法一定要回归魏晋,是不到魏晋书法人不知道如何去定位书法,如何去规范书法,即使是你的书法入唐了,我认为你还有一些迷茫。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欣赏任何东西,都是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的。
前些天邓亚萍在央视讲解世乒赛,我原以为自己很懂球了,可听一听邓亚萍分析运动员跑位、力量、角度方面的问题,才发现自己原来也是在“看热闹”。
同样一场比赛、同样一件作品,不同欣赏水平的人,欣赏到的是不一样的东西。水平低的人,只能看到表面的内容,水平高的人,则能透过表面看清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红楼梦》,我辈看的是一个个故事,是小女子之间的争风吃醋,是深宫大院内的勾心斗角,但在专家眼里,看到的则是社会的变迁、历史的变革。
艺术虽来源于生活,却又远高于生活。书法因实用而产生,却早已远离实用而发展成一门艺术,我们不能以实用的眼光来审视书法。
书法不同于写字,艺术的审美不同于大众的审美。正如同一件绘画作品,老百姓的第一观点是画得“像不像”,而艺术家关心的是技法的运用以及其要表达的思想。
可能有人不同意,会举例说,不管会不会书法,大家都知道《兰亭序》写的好。此话不错,但你只需追求一句,它好在好处,我敢肯定,十有八九他是说不出个所以然的。
不独行书,欣赏任何一件书法,都要能看出其提按顿挫的运用,都要能看出其穿插避让,都要能看出其矛盾的制造与协调。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喜欢行书字体的人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喜欢行书字体的人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