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字体从哪里学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字体从哪里学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创作说明?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摩,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摩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答:一、墨色的变化
行书,字体不仅要工整有序,排列文字是独特的也是自然的。当你在写行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小问题,创作当中不知道行书的墨色变化。在创作行书的时候,根据纸张的长短、尺寸来书写作品,就要将墨色的变化调整,在书法创作界中的说法是由“先上后下”的原则来调整墨色,简单一些就是从上到下,墨色成“阶梯状”的分布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墨色是要有灵活的处理,有粗细的变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二、衔接的方式
行书的创作当中,如果不是连贯的写一幅书法作品,会显得尤为“异常”。每次发现一个字写完之后,需要衔接下面一个字,就会出现“墨丝”的时候了。两个字的头尾相接就主要靠“墨丝”来连接。行书讲究一气呵成,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做好衔接角度,先将要写的作品默记在心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停顿很长的时间,几乎就是一气呵成,熟记了要写的文字之后,作品就好像“写活”了。
行书是由什么演变而来?
行书之称始于西晋卫恒《四体绝书》。张怀在《书断》中是这样阐述行书产生原因的:行书者。后汉刘德升所造也。既正书之小伪。务从简易,相间流行。所谓之行书。在东汉晚期已有行书了。
从行书的产生、形成和历代演变的发展过程来看行书并没有开成独立的“行法”。这是与篆、隶、草、楷的最大区别。行书无法却有体。最大特点是用连笔和省笔。却不用或少用草化符号。较多地保留正体字的可识性结构。从而达到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的实用目的。便于文字信息的流通交换。
另外,行书具有紧粘其他书体的特点。所以孙过庭《书谱》说:“趋势变适时。行书为要” 。
行书萌发于两汉,成行于魏晋。至东晋产生了以二王为代表的具有高度艺术典范性的行书风格。南北朝至初唐书坛,是笼罩在二王行书风格艺术氛围之中的。唐朝中期至宋颜真卿行书开一代新风。此后宋代的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均受其影响。元至明中叶。无论是赵孟还是祝允明、文徵明、董其昌均在晋唐书风中占据一席之地。 明代晚期限至清朝是行书发展的飞跃阶段。
其特点:一是出现了带群体性质的具个性化的行草书家。二是在碑学思潮影响下出现了用北碑笔法写行书的风格。前者是一种“尚势”书风。后者是民间碑书体风格。
行书是楷书的快写,相传始于汉未。它不及楷书的工整,也没有草书的草案。行书中带有楷书或接近于楷书的叫做“行楷”;带有草书或接近于草书的叫“行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字体从哪里学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字体从哪里学起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