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人和今人的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古人和今人的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是什么?
楷书之后出现的字体是行书。
关于是行书还是楷书哪个先出现的。历来就有两种说法:
一、行书产生于真书(楷书)之后,其是由真书变化而来;
二、行书出现于真书(楷书)之前,其是由隶书变化而来。
持第一种看法的,有南宋姜夔,其在《续书谱》中说:
“尝夷考魏晋行书,自有一体与草书不同,大率变真以便挥运而已。草出于章,行出于真。”
意思是:曾经考证魏晋的行书字体,它自成一体,有着自身的特点,跟草书大不相同,大概率是从真书(楷书)的快捷书写变化而来。今草出自于章草,行书出自于真书(楷书)。
持第二种看法的,有北宋郭忠恕,他说:“隶书悖而行书作。”
意思是:隶书兴盛后行书出现了。
从汉字演变的时间轴来看,真书(楷书)是确立于魏晋之际,但依据文献记载,行书的草创却在汉末魏初。
现代汉字的楷书和行书在运用的场合和字形上有何区别?
区别:
1、行书和楷书的形态不一样
2、行书和楷书的用笔不一样
3、行书的笔顺可根据具体情况改变楷书原有的笔顺
4、行书和楷书的笔数不一样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就是现在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行楷和行草两种。它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行书实用性和艺术性皆高,而楷书是文字符号,实用性和艺术性相对不足。相比较而言,草书艺术性高,而实用性相对不足。
楷书变隶书的变化?
楷书是由隶书(草隶)演变而成的,据史书记载,楷书由东汉的王次仲所创造,但是书法史上未见有王次仲楷书作品传世,现存最早的楷书作品是三国时期魏国钟繇的《力命表》,《宣示表》,《还示表》等,都是小楷,其楷书字体扁平,有的方折圆转,有波桀,很明显有隶书特征。
隶书取横势,起笔藏锋,收笔回锋,且主横蚕头燕尾,有圆笔和方笔两种;而楷书起笔顺势而下,圆转变方折,主横不带燕尾等这些变化,使结体和用笔简化,提高了书写速度,也是汉字书写由繁变简的大趋势。
书体演变顺序是什么?
书法史的开篇肯定是仓颉造字。老祖宗仓颉所造的字因为年代久远,已经无从考证了。
现在能考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甲骨文不属于书法范畴,但属于文字范畴。
往后应该是金文,就是刻在钟鼎器皿上的文字。
秦朝统一之前,秦国的原有文字属于大篆。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实行书同文政策,命丞相李斯简化大篆,这就是小篆文字。
这期间,民间已经萌芽了早期隶书,这可以在“秦简”上得以体现。
至程邈,把民间流传的简化小篆整理出了隶书。这就是秦隶。
隶书还是有点复杂,秦国的王次仲整理出了“八分书”,就是取八分篆书二分隶书形成的新体书法。以后将隶书统称为八分书。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人和今人的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人和今人的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