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样练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怎样练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行书的创作说明?
首先要懂得鉴赏或创作的要求。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有三条标准,即理法通达、笔力遒劲、姿态优美。古人云:“寓新意于传统,寄妙理于法度。”“神韵为上,形质次之。”一件好的书法作品,力求达到线条美、结体美、章法美、墨色美。其次要认认真真临摩,学会正确用笔,又要敢于突破。临摩要选好名贤妙迹,从读临碑帖中体验古人的心律、节奏、气韵。得之于心,施之于手。主帖要反复读、临,主要是解决笔法、用笔、结构问题。继承是创新的重要基础,创新是继承的必要发展。从“走进去”再“走出来”,从形似到神似,形成鲜明的个人风貌。所谓“***百家花,酿自家蜜”。
再次,在创作前要充分酝酿。借鉴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对题材、体裁和表现方法等创作构思做到心中有数,胸有成竹。对每个字的结体要认真考虑,尽量不出现类同的字或笔画;对章法要精心安排,可以事先打好小样,但在书写时思绪又不能受其束缚;运笔要讲究节奏、力度,前人所谓的“寓刚健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说的就是用笔方法的具体体现。
答:一、墨色的变化
行书,字体不仅要工整有序,排列文字是独特的也是自然的。当你在写行书的时候,会发现一个小问题,创作当中不知道行书的墨色变化。在创作行书的时候,根据纸张的长短、尺寸来书写作品,就要将墨色的变化调整,在书法创作界中的说法是由“先上后下”的原则来调整墨色,简单一些就是从上到下,墨色成“阶梯状”的分布是最合适的,也是最符合人们的欣赏角度的。墨色是要有灵活的处理,有粗细的变化的作品,才是真正的艺术作品。
二、衔接的方式
行书的创作当中,如果不是连贯的写一幅书法作品,会显得尤为“异常”。每次发现一个字写完之后,需要衔接下面一个字,就会出现“墨丝”的时候了。两个字的头尾相接就主要靠“墨丝”来连接。行书讲究一气呵成,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做好衔接角度,先将要写的作品默记在心中,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不会停顿很长的时间,几乎就是一气呵成,熟记了要写的文字之后,作品就好像“写活”了。
我想直接练习行书可以吗?
谢谢邀请。先练行书可以,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规范字(可以不必上升到楷书的水平)的基础不能太差,点画可以边学边练,但字法中的结构一定要过得去。如果字迹特别潦草,方块字都“方不起来”、字的根基底盘都“站不住”,建议还是老老实实从楷书开始学起。
书法圈里有不少天资很高的朋友被两个“毛病”给害了,或者说耽误了。一个是不愿练楷书,再一个是不愿意去临摹。众所周知,楷书与临摹,是书法学习中最枯燥、最漫长、最磨人的事情,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基础工程。很多人之所以想避开这两座“大山”,无非是存在着“不诚心学”、要走“终南捷径”的心理。
事有两面、话分两头,如果规范字本身就写得非常不错,点画结构很有技巧,结体也美观,是完全可以避开楷书而直奔行书的。一则行楷本身就有楷法,练行楷一样可以达到规范笔法字法的目的;二则由楷入行本身也不是可以顺理成章,仍然须要适当的调整转型,既然书学者志在行书,省去楷书的“繁文缛节”未必是坏事。
很多疑问都可以从历史中找答案。怀素张旭草书了得,楷书却名不见经传;文徵明、王铎都是行书大手,楷书未必就一流。术业有专攻,书学无定式,楷书不是“万法之王”,并无凡是书学必由楷始这一说。
抱庸浅谈(插图为抱庸硬笔习作—仿手卷)。2019年9月3日。南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样练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样练行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