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于右任行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于右任书法属于哪派?
于右任(1879年5月8日-1964年11月10日)元老记者,爱国诗人,中国近代书法史上的书法艺术大家。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报刊活动家、教育家、政治家。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原名伯循,字诱人,曾用名刘学裕、原春雨,后以“右衽”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号髯翁,晚号“太平老人”。
于右任的碑体楷书,既有婉约劲挺,凝练绵藐,古拙峻削,倜傥锋利,静穆闲逸,盘曲滞涩,流利典雅,又有他自己的龙腾虎跃,跌宕多姿,大气磅礴,雄健雅致,运笔纯任自然,不拘泥于绳墨间,体兼众美,已达化境。所以哉学魏碑额诸家之中,脱颖而出,他独树一帜,雄视书坛,睥睨众家,形成“于体”。
于右任的草书最为世人称道。中年以后,他致力于草书研究,以“标准”名动海内外,并有周伯敏、李祥麟、胡公石、刘延涛、李超哉诸人追随左右,形成一大流派。他少年时从塾师毛班香学过草书,以后多年不写,中年以后重新又学习草书,每日仅记一字,两三年间,可以执笔。
于右任的草书取法过章草,也有张旭、怀素狂草的影子,但其基本规模却是得于怀素小草《千字文》,怀素此帖系晚年所书,恬淡平和,精气内敛。于右任取其法,更参以魏碑笔意,遂能自辟新境,使其草书朴拙而有奇趣,用笔使转,初观似觉率易生涩,细细品味之后,方觉笔力千钓不可摇撼。他的草书很少作连绵体势,这是得力于章草与怀素《千字文》之故。其字字意别而又相互顾盼,行间血脉不断,弥漫着浑沦的元气。可以说,于右任的草书是破千年贴派草书的藩篱而自成一派的“碑派”草书。
于右任书法的精妙之处?
于右任先生的书法有恣肆多变、朴茂雄浑的面貌,熔魏碑、今草、章草于一炉,成为一代书风的开拓者。在书法学习上,于右任提倡学书不可以不从古人那里取法,但也不可以拘泥于古人的书法,并且还提出,写字不能有“死笔”,即生硬呆板的痕迹,一旦有“死笔”,那就不可以医治了。从于右任先生的书法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作品有率真自然,灵动而又朴拙的特点,既有碑的风韵,又有帖的味道。
于右任先生倾其半生心血一直致力于标准草书的实践与发展,提出改革草书的四个标准,即:“易识、易写、准确、美丽”。并且还提出“广草书于天下”,让草书简单化、标准化,书写便利,规范实用。下面让我们一起于右任书法作品集吧!
学过魏碑的人学哪种行书较好?
这个问题挺好的,有意义。但是不好答。
我们知道,魏碑的兴起是清民晚近的事,而且伴随康有为尊碑抑帖之说。即意味着,在康有为倡导魏碑之风,首先与帖是对着干的。
所以,魏碑风格的书家,如何兼容行草,这条路属于新的探索,明清之前,几乎无案例可循。
但是,并不意味着魏碑无法兼习行草。多方取法,兼容并收,艺术本无一定之规。
为什么一定要匍匐于前代***的脚下呢?
这里,我列举几人,赵之谦、康有为、于右任,以及当代孙伯翔、李松、白砥,这几位都有深刻的魏碑的素养,看看他们的行草风格,写出了非二王帖系的调调。
碑体是什么字体?
碑体是正书字体,也叫北魏楷书、正书字体,也就是人们所说北魏时期的魏碑,均于正书刻石,雄强朴茂,书写自然大气,不苟法度又寓法度于其中。后人学魏碑者众多并且以学习魏碑而著名于世的也大有人在,如清代赵之谦学魏自成一代大家,民国于右任将魏碑容于草书为当代所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于右任行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