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怎么赏析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怎么赏析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楷字体是什么样的?
正楷字也叫楷书,在中国书法中是区别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一种分类, 中国书法历史上楷书影响比较大字体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分别是颜体,柳体和欧体, 楷书比草书和行书公证,便于书写和识别 比篆书书写方便,比隶书变化丰富
正楷字也叫楷书,在中国书法中是区别于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一种分类, 中国书法历史上楷书影响比较大字体有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分别是颜体,柳体和欧体, 楷书比草书和行书公证,便于书写和识别 比篆书书写方便,比隶书变化丰富
正楷体字的样式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楷体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楷书的产生,紧扣汉隶的规矩法度,而追求形体美的进一步发展,汉末、三国时期,汉字的书写逐渐变波、磔而为撇、捺、且有了侧(点)、掠(长撇)、“啄”(短撇)、提(直钩)等笔画,使结构上更趋严整。
什么是标准楷书?
楷书是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的,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
楷书也叫真书、正书,始于汉末,通行至今,长盛不衰。楷书是在隶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一种字体,把扁形的隶书改造成了正方形的“方块字”。由于它具有笔画平直、形体方正、结构规范的特点,可以作为识字摹写的楷模,因而被称为楷书。
楷书形成于东汉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很大的发展,至唐朝时臻于法度完善。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钟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大楷,一般情况下,人们把一寸以上、数寸以下见方的真书称为大楷。较此更大的真书大字被称为"榜书"、"擘窠书"。根据历代书法家积累的经验,学习书法应先写大楷,作基本练习。
如何客观认识田英章楷书的争议?
书法遭受争议或质疑,无论是评论者抑或是书家都要客观理性看待。网络信息时代,传播途径多,速度快,像田老师这样大名鼎鼎的人物,很容易引起社会热议。
我想出现这种现象更主要地反映了书法教学的社会问题。从书法的本质属性这个角度上说,出现争议属实正常,而且有利于书法发展。
我们简单分析一下田老师的风格特点:
田老师将“欧体”书法写到一种极致,这是功夫和笔墨修炼的体现。这种干净利落的笔画和整齐的结体,非常讨巧,迎合了中国人对书法的特殊情结,特别是赢得了不太懂书法真谛的群众和不少业余书法爱好者“叶公好龙”的心,这也许是导致田老师书法成为书法普及标准书体的主要原因。
但 “田字”从书法本真角度考量,缺陷非常明显:
一是点画虽干净,但缺少灵动。虽取法“欧体”,但“欧体”笔法起承转合的丰富性、灵动性不够。如果说“欧体”大都是碑刻,不易察觉笔法,我们从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墨迹中就能看出欧体笔法精神,也可以从清代学“欧体”高手姚孟起、黄自元等大家的临帖中可见一斑。而“田字”明显笔法单一,点画过于程式化。
二是结体过于定式化,且缺少笔势。“欧体”笔势气足,体现了字体的严谨而奇趣,而“田字”往往以静态呈现,几乎不见笔势的连贯性和书写的节奏感。
三是字体结构规范,但缺少字法。“欧体”结字谨严中透露出意趣,错落有致中彰显活力,而“田字”看似美,但这种美不像鲜花,更像塑料花,主要原因就在于笔法的单一、笔势不够而导致字法刻板。
人无完人,正如田老师自己所言:“我写得不好,但我尽力了”。我们既要有一颗平常心对待书法,又要从书法史的高度评价书法。个人观点,无意冒犯,欢迎批评指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怎么赏析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怎么赏析楷书字体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