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行书隶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行书隶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书法中的行书,隶书,楷书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区别?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隶书和行书各有什么特点?你知道的著名书法家有谁?
书法发展到汉代,篆隶楷行草五体均已具备。隶书是由篆书演变而来,行书则是在楷书基础上形成。从发展时间上隶书在前,行书在后。从书写特点上隶书中矩缓慢,行书灵动快捷。下面就具体说一说隶书和行书的特点、代表作品和历代书家。
隶书是汉代通行的字体,我们日常看到的汉简如《孙膑兵法》、《居延汉简》、《武威汉简》,碑帖如《曹全碑》、《张迁碑》、《礼器碑》、《史晨碑》、《乙瑛碑》、《华山碑》,摩崖刻石如《石门颂》、《西狭颂》、《杨淮表记》等都是别具风格、成熟典型的隶书。
隶书结字一般取横势,呈扁方形,笔画波磔分明,蚕头燕尾。隶书的用笔特点有圆笔和方笔,一般要求笔毫齐发,笔笔送到笔画终端,点画末端沉着劲敛。
汉代留下来的隶书碑帖基本都没有作者署名,之后在隶书方面颇有造诣的书家有唐代的韩择木、徐浩,清代的郑簠、金农、桂馥、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陈鸿寿等人。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既不像楷书那样规矩方正,也不像草书那样连绵变化,书写方便易识,行笔使转流动,点画呼应映带,节奏从容中道,是实用性与欣赏性兼备的书体。
行书从东汉在民间流行开始,到东晋已发展成熟,并达到高峰。之后历代,行书名家名作层出不穷。其中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帖》、王珣《伯远帖》、杨凝式《韭花帖》、李邕《麓山寺碑》、米芾《召溪诗》、赵孟頫《洛神赋》等名家名作更是被后人推崇。
历代行书名家还有东晋的王献之,唐代的虞世南、陆柬之、杜牧,宋代的蔡襄、黄庭坚,元代的康里子山、鲜于枢、杨维桢,明代的祝岐山、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张瑞图、倪元璐,清代的王铎、傅山、朱耷、刘墉、何绍基等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行书隶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行书隶书字体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