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隶书字帖楷书字体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隶书字帖楷书字体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隶书楷书区别?
1、隶书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
2、楷书
楷书是从汉隶逐渐演变而来的,按照时期划分,可分为魏碑和唐楷。魏碑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书体,它可以说是一种从隶书到楷书的过渡书体。
而狭义的楷书则是指到唐朝以后逐渐成熟起来的唐楷,其代表人物有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我们常说的楷书四大家“颜柳欧赵”,前三个就在唐朝。到了唐末,楷书已发展到了顶峰,风格已过于规整。
1、隶书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起笔蚕头收笔燕尾,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强化提按粗细变化。
2、楷书
书法中的行书,隶书,楷书和草书之间有什么区别?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草书,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
章草,是书法的传统书体之一。是早期的草书,始于汉代,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与“今草”的区别主要是保留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而不连写。
今草,是一种在继承章草的基础上,适应隶书向楷、行体发展趋势和形体上的变化,进一步省减了章草的点划波磔,成为更加自由便略的草体。
狂草,属于草书最放纵的一种,笔势相连而圆转,字形狂放多变,在今草的基础上将点画连绵书写,形成“一笔书”,在章法上与今草一脉相承。
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从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字形由扁改方,笔划中简省了汉隶的波势,横平竖直。楷书是从隶书(包括草隶)演变而来的,始于东汉,通行至今。
行书,是在楷书的基础上发展起源的,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的。“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
楷书书法作品能用隶书落款吗?
不可以只有篆书可以用隶书落款。落款字体的一般规范是“文古款今,文正款活”。具体说就是正文是隶书,落款不用篆书,已经楷不用隶,行草不用楷书。
正文是甲骨文、金文、大小篆,落款就用篆书、楷、行书;正文若是隶书、楷书、魏碑,落款可用楷书或行书;草书落款,因较难识别,尽量不用于落款。
实际运用最多的落款字体还是行书,既易识别,又显活泼。款字的大小应小于正文字体的大小,以使主次分明。
隶书篆书魏碑楷书区别?
隶书篆书魏碑楷书均属正书的范畴,是文字进化发展标相,同时也是先贤中华文化贡献。按其发展轨迹甲骨→钟鼎→篆书(大篆小篆)→隶书→正书(魏碑、楷书。
甲骨和钟鼎文其实用价值不复存在,目前仅供文字研究和部分书学学习。
篆书以石鼓文、泰山石刻(李斯)、缪篆、九叠篆、鸟虫篆等,同时衍生出篆刻艺术。
其代表人物李斯、李阳冰、吴昌硕;隶书是风格较多,曹全碑、礼器碑、张迁碑、石门颂等等,同时也分个今隶和古隶。
魏碑以墓志铭为主,主要张黑女、龙门石窟系列,还发新魏老魏。
楷书以唐楷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褚遂良、虞世南,元朝赵孟頫,宋朝宋体(正确的说法应该叫秦体,只因老秦名声太臭,通常称宋体)。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隶书字帖楷书字体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隶书字帖楷书字体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